大家都說學習語言是一種天份,有些人怎麼樣努力就是學不會,但我認為這是可以被顛覆的觀念,基本上大家母語都是中文,所以對於英語、日語等其他不是日常會接觸到的外國語言不僅陌生還會感到害怕,我們只能透過學習來提升對外國語言的興趣以及熟悉度,如同自國小、國中甚至一路到大學,像是銘傳大學亦將英文列入必要的畢業課綱門檻中,不僅是因為英文是國際共通語言,亦是希望藉此培養國家未來主人翁的第二語言能力。
有些人對於語言是透過歌曲;有些則透過電視、電影、戲劇等,不論是何種形式,每個人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摩斯密碼,而認為自己就是沒有語言天分的人也只是還沒有找到鑰匙而已。我對於英文最初的學習經驗並不理想,升國中前的暑假時找了英文先修的補習班,當時我 12 歲,但與我一起上課的同學都是小一、小二,也就是 7 歲 8 歲的小朋友們,可見那時候要升上國中的我,對英文可是一竅不通。但後來慢慢的接觸、以及不斷的學習過程中,開始喜歡「英文」這個語言,透過聆聽西洋歌曲還有原文書等,我會推薦最入門的方式就是找尋自己較熟悉的幾首英文歌,不論老舊歌,自己喜歡最重要,去搜尋歌詞,唸過讀過,當你發現自己好像可以跟著唱時,那個成就感不言而喻,會讓你上癮想學會唱更多首英文歌曲呢!另外原文書大部份都跟老太婆的裹腳布一樣又臭又長,我自己也難以消耗,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外國詩人的詩集開始看,這時候會發現原來簡單的幾個英文字在中文對照下成了充滿詩意的美麗景象。
我也常在通勤的過程中透過聽 ICRT 電台的廣播來學習自己的聽力,透過「習慣」聽到英文的過程,其實大腦都會自主的記下來,原先覺得什麼都聽不懂,聽久了竟然發現開始聽得懂,從幾個單字到整個句子,你會發現自己是不斷不斷在進步的,然而不論聽電台廣播還是西洋歌曲亦或是透過電視影劇來學習英語,只要是自己有興趣的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我有一個同學,他非常喜歡日語,他學習日語的方法最初是因為電動遊戲,許多電玩遊戲都是日本設計,因此遊戲中角色語言也都是設定講日語,他讓我明白語言不是一定要透過死板的方式學習,生活中有太多管道可以接觸到各種語言,並不侷限於英語、日語;還有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每一種語言都有其故事及歷史意義,只要試圖挖掘自己對哪種語言感到興趣,就會是充滿樂趣以及挑戰的學習過程,而不是冷冰冰的字母了。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