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到人們抱怨時間不夠用,然而,每個人對於時間的主觀感受不盡相同,你是否覺得,當你投入在自己的興趣時,時間總是過得飛快;但當你被迫在上惱人的數學時,卻度秒如年?其實,時間是世上最公平的東西,它給予每個人的分量都一樣,時間具有與物質不同的特性,我們既無法將時間蓄積起來,也無法把用不到的時間挪到日後再使用,唯有花心思去思考平常所浪費的時間,才能進行有效的時間管理。
有效實行時間管理會把人生所有的時間都規劃的很嚴密,若能更善加規劃工作與讀書的時間,也能讓自己更充分享有休閒娛樂的生活。以下是有效運用時間的幾個重點:
有預定達成的目標
目標是每一項行動的標竿,一個人如果沒有目標,就會認為每一項行為,包括成天無所事事躺在沙發上,都是好的。在預定的目標上,我們還必須區分「效率」與「有效性」的不同。「效率」是指用正確的方式做一件事;「有效性」則是指做正確、能收實際成效的事。
個人當下的目標設定,取決於當下的價值觀,我們應該先從每日目標開始,朝中期、長期,甚至人生目標邁進。在自己的內心勾勒著學習目標達成後的景象,等於是為自己的大腦指出一個明確的努力方向,然而在訂定目標時,不要使用籠統含糊的文字,要盡量把目標具體化以及精細化,並且要給予每一項目標精確的檢驗標準,這些具體的目標會增強努力的動機,但也要懂得務實,人們通常在制訂計畫時,會高估自己在一個月內所能達成的進度,卻傾向於低估一年內所能完成的學習量,因此,只有確定應該完成的時間,才能清楚知道自身的目標是否真的有進展。
時間分析
個人對於時間的主觀感受,和真正的時間長度經常存在著不小的落差。我們可以製作一份時間紀錄表,在紙上畫線,把頁面分成兩欄,左欄填入活動項目,右欄則填入活動進行的開始與結束的時間,也需要把休息跟無所事事的時間也一併填入,這樣就可以分析出不知不覺就流失掉的時間並做檢討。例如:接聽電話、大量的聊天訊息、噪音、不專心、書面資料堆積、堆滿東西的書桌等。當分析過這些時間紀錄後,就會知道哪些干擾因素占掉你最多的時間,便可在學習時,輕鬆地找到因應的措施,成功避開主要的干擾源,讓自己在學習時能更加專心。
每日計畫
訂定計畫就是為達成目標做準備,多花一點時間做學習計畫,就能少花一點時間執行,還能獲得比較好的學習成果。比較好的方法是最好能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後,把隔天必須完成的進度寫下來,當隔天的學習計畫都確定了,心情就會比較放鬆,大腦也就可以獲得真正的休息。在訂定每日計畫時,須注意以下幾個事項:
統合所有該完成的工作項目
需好好斟酌,隔天要完成哪些學習量,可以透過文字的書寫,大致掌握隔天應該完成的學習內容,確定的書面文字會對自己產生約束力,並且提升自律程度。當完成一個項目時,記得在計畫表上打個勾,這個動作可以明顯地增強工作動機。
排定優先順序
既然我們每天的學習量是有限的,我們就必須視任務的重要性,為它們排定先後得處理順序。如此一來,每天就能完成真正重要的學習任務。
時間的安排
我們需要為讀書計畫分配到一天的作息表內,為每一個任務設定完成的時間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總是傾向於把一個學習項目拖到最後一刻,才趕著要完成它。如果預先設定應該完成的時間,我們的大腦就會善加利用這些被分配到的時間。
執行
在執行學習計畫時,最重要的還是這個問題:我現在所做的努力,會讓我更接近目標嗎?
如果說,時間管理的前三個步驟主要是著眼於有效性,在執行的階段則是講求效率。可以藉著正確的技巧,讓自己在執行預定的進度時,能省下許多時間。我們可以想想所謂的「鉅刀效應」:執行力要很夠,因為學習要心無旁騖,盡量不受打擾,當被打斷時,就需要花更多時間與精力讓自己重新再進入狀況。
時間管理不該只是經過規劃而且令人安心的學習建議,還必須具有執行的強制性,必須定期去檢視,自己是否確實達到預定的進度。藉由進度的控制,可以知道自己如何一步一步朝著目標邁進,每跨出一步,也就達成了某個階段,這時所獲得的成就感會再強化學習動機。且當學習狀況比較跟不上計畫時,反而可以從中學到經驗,做為日後訂定學習計畫的參考。能經常檢討自己的學習狀況並改善,才是真正有效的運用時間。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