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活或許需要兼顧的事情眾多,例如:社團、打工或是做研究等等,但是學習終究才是我們身為學生的核心重點,然而,人的一天都只有 24 小時的狀況下,我們如何好好運用時間有效學習?學習如何有效率?我想跟大家分享我的經驗:
一、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坐在教室中,我們選擇的是低頭滑手機做自己的事情,還是選擇抬頭看著侃侃而談的老師仔細聆聽呢?雖然有些課堂較為生硬無聊,但終究是可以吸收到老師專業的課程。經過老師自己彙整、產出的教學,相較我們直接從書本讀再吸收,肯定更快速有效率。而有效問答是指在課堂當下所吸收及思考過後產生的問題,若能在課堂中或下課後獲得立即性解答,則能對於自己思考過的東西更有印象並在課後複習時更容易理解。
二、勤作筆記方便複習
做筆記是我長久以來的習慣,筆記的優點在於可以幫助自己當下思考並記憶,因為知識經過自己的思考後經由大腦再由手寫出來,都會多少產生記憶,且或許這份由老師解釋而未出現在講義、PPT上的知識、思考路程,在幾個月後可能就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淡忘,但因為當下的自己有記下筆記,所以可以在多年後需要用到這些資料或乍然想到時,可以透過翻閱當時的課本或筆記本,而得到解答。當然,最重要的也包含課後複習可以進而補充許多課本或講義上所沒有的資訊,尤其當我們一天可能上了七、八堂的課,不可能在當天回家複習時都一一記得並透過回想記下來。
三、所有概念融會貫通
學海無涯,但當一份知識有了基底,多方的學習便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更多,而下一步最重要的便是知識概念上的融會貫通。或許過去教育容易讓我們有了死背硬記的習慣,但可以應付一下子的小考、學校考試,但實務上遇到問題時,我們真的可以在適當時機下想起來並運用嗎?這時候知識的融會貫通就相當重要,因為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真的深刻地記在腦海裡,也可以在有需要的時候拿出來運用。若是問我,怎樣可以算是融會貫通,那就是當其他同學問自己問題時,或是透過自問自答時,自己可以用有條理、邏輯式的方式解釋清楚,並且讓對方也了解。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