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習慣
「好習慣」往往造就一個人的未來。要有好的時間管理,必須先檢視自己一天的時間花費在哪裡,不難發現很多「時間小偷」,例如:滑 Instagram、逛網拍、通勤時間、過多的吃飯時間。若是能將自己的時間規劃清楚,就不容易白白花費時間,卻一事無成。
找到自己的休息方式
什麼是真正的休息?一遍又一遍刷新網路社群媒體動態,15 分鐘、30 分鐘、一個小時,往往將「休息時間」花在無法真正讓身心靈達到放鬆的事上,以至於越休息越疲憊。因此,為自己找到一個最契合的休息方式,才能使精力恢復,繼續完成任務。
培養對時間的敏感度
對時間如果毫不在意,當然不容易抓緊時間利用。訓練自己每 15 分鐘就完成一個小任務,例如喝一口水,這樣的提醒會慢慢的對時間有概念和把握,同時也能在短時間內檢視自己對時間的使用。
二、制訂目標
一目瞭然的代辦事項大標
早晨是人們一天當中,腦袋最清晰、無雜念干擾的時間。因此在早晨做決定,規劃一天將要完成的事是最理想的。確定一天所需要完成的事項,簡明扼要紀錄在記事本上,使自己一看就能被提醒,心裡有數,知道要已經預留時間。
規劃待辦事項具體履行的方法、步驟
有了一目瞭然的大標,方便提醒、不容易遺忘代辦事項後,在通勤、吃早餐等瑣碎時間中,慢慢為代辦事項安排細節、步驟和方法。代辦事項描述的越清晰越具體,當真正要執行的時候就更精簡時間,不用在著手進行的當下,才思索要怎麼進行、需要的步驟。
時間重疊,更省時
當有了條理的安排與規劃,就可以將代辦事項一一完成。可以從處理事項的「場合」來看,若是同時有兩個待辦事項在同個場合可以進行,妥善運用,就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以「家事」與「作業」為例,場合都在臥室。等待衣服洗好時,可以掃地、洗澡,晾衣服的同時可以聽英文單字發音複習,預備隔天上課的內容。
三、做時間的好管家
多方學習、參考他人管理時間的方法,並配合自己實際的操練,久而久之就可以得到最適合自己的模式。
番茄鐘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是 1980 年代由 Francesco Cirillo 創立。該方法使用一個定時器來分割出一個一般為 25 分鐘的工作時間和 5 分鐘的休息時間。此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專注工作,並且將休息時間清楚劃分出來。
番茄鐘工作法時間管理 APP
透過科技作為輔助,在管理時間、規劃時間上,用更少的力氣、做更多的改變。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