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處事態度中,我認為我是個重視時間管理的人,我喜歡將自己的時間安排好,並依照進度完成各事項。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現階段為大學生的我們,更要懂得規劃自己的時間,從每次期初選課開始,就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課表,不再像是國高中時期只能被動地按表操課,都大學生了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也學習規劃自己的時間。
而我深信,如何有效應用時間在大學生活中是一項重要課題。常在期中或期末考前聽到別人抱怨沒時間看書、這次考試又要考砸,而其藉口理由大多是都在忙打工、都在忙系上活動等等,聽起來似乎是很平常的對話,但這難道不是很不負責任又沒營養的對談嗎?
首先,時間是個人安排規劃,顯然是沒有規劃看書的時間;其次,考試時間應該是固定,本來就會知道要考試,那何不預先準備;最後,與其花時間抱怨,不如多去看考試內容。現階段我們的身分是學生,那就得做好學生的本分,而學習不就是我們該做的事情嗎?荒廢學業而把時間花在其他事情上,不就是本末倒置?不是說作為學生,打工、玩社團、參加系會就一定不好,而是得拿捏好分寸,當決定要做某件事時,得考量利弊得失。由此可知若是缺乏良善的時間管理,作為學生將會影響學習,而若是透過事先的規劃,則將可作為一種提醒或是指引,進而使自己能夠掌握自己的時間。
如果是我,我會將我要做的事情規劃成表或是在筆記本中記錄下來,列出代辦事項並區分優先順序,完成後就劃掉以提醒自己未完成的事項剩下哪些。 把自己的時間規劃成區塊,哪個時間點就該去做什麼事,這算是強迫自己行自己所預設的行程,只有自己才會了解自己的習性,便可客製化自己的行程。像是遇到要考試,我會預先準備,我明白我自己無法一次性的閱讀所有考試範圍,於是我就會將所有考試範圍拆成不同部分,以每天閱讀一章的方式做分批準備,這個方式會比一次讀全部而記不起來內容更有效率。而在最後就是要化作為「行動」,當規劃安排好時間行程後,最重要的是實際行動, 若是紙上談兵那有何用處?期勉自己及各位能妥善利用時間,切勿虛度光陰。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