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學習的關鍵是把基礎觀念學好,再一步一步由下往上找出自己的方式疊加新的知識。當下面的基底不牢靠時,所疊成的塔容易咻~一聲倒塌。
至於,如何學好知識?每一個人都各有其適合自身的一套。
我發現我比較適合圖像記憶法,光是靠課文上的文字,仍需要一點想像的空間輔助,搭配圖像會更好記憶、吸收。我平時會整理一些樹狀圖,透過這個過程,釐清觀念、整理思路,腦中跑過整個邏輯有無差錯。想要讀好書也要有一些動機。無論是想要滿足好奇心或是想考高分。覺察自己,知道自己在幹嘛?為什麼我要做?這些目的,可以幫助自己在徬徨、迷茫無助時,找回初衷、信念,進而休息之後,充電完成,再續航。
再者,我認為「課前預習,課後複習」這個觀念很重要!
上課前
先翻過課本一次,畫重點,寫筆記,看到不熟的單字或詞彙要先事前做功課。如果真的還是看不懂,要先做記號。老師上課講到時,要更認真聽,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舉手請老師講解的更詳細、白話。
上課時
認真聽講,不能發呆,專注於學習這件事情就好。如果真的很累,可以喝水。把重要的關鍵字稍微寫一下,記下來,不會忘就好,回家再整理它即可。
下課後
回家可以再好好完整複習一遍。因為可能上課的時候老師會以簡單的方式講解,也很少時間能夠思考,會以為自己懂了。把它記的更詳細、扎實,還有正確。若還有額外的空閒時間,也能去圖書館借幾本相關的課外讀物閱覽,所學的廣度會拓展。
如果遇到課堂小考後,檢討錯誤的題目,自己是因為粗心、計算錯誤,還是不會。認知錯誤的觀念,可以用紅筆畫起來,提醒自己下次不要再犯錯。如果有遇到相關的機會,可以透過實務去學習,實踐所學。理論結合實務經驗,會是更大一步的學習。道理人人都懂,但只有親自走一遭,才能細嚼其中的奧妙。無論當下覺得成功與否,對往後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會更有把握,有勇氣不畏懼,因為我覺得:恐懼的源頭是因為對它的不瞭解, 資訊不對等造成的,也才能大概知道要朝哪方面邁進、改進。
最後,我認為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除了反覆練練基礎,也要持續精進新的科技,才能更便利運用。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