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不是很厲害的學習天才,就只是個隨著生命步調順勢而下的普通學生。但在銘傳中文的這幾年,總不乏有人詢問我是如何讀書,每每此時,通常會先歸咎於:自己恰巧對「中文之美」有了依戀,因而想方設法地探索,而多有心得吧!
後來,隨著在外家教或是補習班的工作經驗中發現,我慣用的學習邏輯,會潛移默化影響教學呈現。而透過打工學生以及同學之間的回饋,貌似我的這個讀書方法,真的使文學變得簡單許多。因此,我打算來分享自己所得出的學習步驟,也請你運轉大腦思考。
第一步:你知道自己為何要選修這門課嗎?
有人可能會說:「這就是必修課,一定要上。」沒錯,必修課我們無從選擇,但總要畢業吧?所以還是要好好準備必修課的測驗與學習,以求自己可以順利取得學位證書。那麼,除去必修這類無可避免的課程,我們應該把剩下的學分用在「有興趣」的課程上。這是因為人對於喜歡、有興趣的東西是存在主動性的,因此選擇自己富有熱忱的科目,成績以及學習自主必定不會差到哪裡去,至少我是都這樣做的。
第二步:你為什麼花時間坐在教室裡?
我們每天坐在教室的時間那麼長,通通用來滑手機、追劇,也會膩吧!上課沒在聽講,考試前夕臨時抱佛腳,詢問朋友、同學段考範圍,然後發現文本裡的觀念一點都沒懂,只能硬著頭皮,祈禱天神保佑及格就好,這樣不是很累人嗎?還是需要聽點課程,有時候聽著聽著,還能發現其中趣味。
第三步:正式介紹我的讀書方法啦!
那麼,先不論科目是必修選修還是通識,感興趣還是十分厭棄,只要是有修習的課程,我都會準備一疊 A4 空白紙張,用個板子夾著,然後專心聽教授上課。如果這位教授是會把上課用簡報放在 Moddle ,那麼就專心聽課即可;反之,則記得在教授切換簡報時,拿手機拍下來。而桌上的白紙呢,就是用來記錄重點,或是 PPT 內容沒有、課本也沒有的補充說明。因為是白紙,沒有受到筆記的格式限制,所以在紀錄時,可以「速寫」,如此有助於減少漏聽細節的問題,反正自己回去整理筆記看得懂就好。
這個步驟,是教你「專心聽懂」,至少從課堂上理解大致科目或是文本在幹嘛時,回去再次複習也能比較理解。這就很像我們在製作學士論文時,要在短時間瀏覽很多文獻,你不可能馬上深入的閱讀其中重點,但可以快速翻閱,先瞭解內文大概的敘述方向。
再來,當教授將課程內容上至一個段落後,回家就可以開始整理筆記了。請先把課本的段落閱讀,並用旋轉蠟筆畫出重點,之後再搭配上課的 A4 筆記,依照全部閱讀後的「邏輯順序」在筆記上寫出來。這個部分,是在整理科目內容的「因果關係」。畢竟文史哲三家,都並非背誦的科目,而是有其規則,通達古今,知新創新革新的學門。
最後,在睡覺之前,給自己五至十分鐘,躺在床上用「默背」的方式梳理全部的知識順序,忘記時,可以看一下製作完成的筆記,並在上方打上星星符號,表示需要多注意。那,為什麼在睡前要再複習一次呢?科學家研究顯示,人類的腦神經之間有所謂的「突觸」(synapse),當人們在睡覺時,突觸會互相連結,進行記憶整理,所以短期記憶自然會植入長期記憶中。隔天起床時,唸過的內容基本都會記得。
第四步:要記得偶爾複習筆記喔!
我的這個讀書方法,依照經驗,非常適合考前衝刺的高分補救訓練,但因準備筆記以及閱讀書籍的時間較長,所以會比較辛苦。
學海無涯,活到老學到老,還請各位快樂學習。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