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本地的學生來說,學習中文是為了能夠應付各種大大小小的測驗及考試,以及增強自己對文章的閱讀及鑒賞能力,並且讓自己能夠言之有物,擁有良好的語文表達能力,如此一來,便能夠清楚的表達出自己心裡所想的,也能夠明白別人想要傳達的訊息。至於對外籍學生來說,學習中文則是為了能夠在異鄉跟在地人做出基本的溝通,所以關鍵是在口說跟聽力,當然,對生活中常見的中文字也要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那麼,確切來說台灣的學生們該如何增強自己的中文程度呢?我認為在題幹加長的趨勢下,應該要以「大量的閱讀」來作為讓自己進步的方法,針對白話文的部分,可以從閱讀散文、短文及新詩開始著手,尤其是那些常出現在課本中的作家,他們的著作更是重要,且容易被擷取下來作為考試題目。古文的部分則會比較棘手,要加強的有幾個部分:
文言文的閱讀
各作家及文章的年代、關係
各作家的生活和受到的待遇
文體、流派的發展
首先,文言文的閱讀,這是最重要的部分,由於題幹會越出越長的緣故,所以必須達到能流暢閱讀的程度,否則作答時間可能會非常緊湊,以至於犯下一些可避免的錯誤。還有,因為文言文會有一字多義的問題,要靠平時的閱讀來加強判斷力,才能知道該字在文章中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第二,各作家及文章的年代、關係,因為中文也十分著重在歷史,所以必須要記下各作家及文章的朝代,有時,雖然兩名作家的朝代不同卻可能有師徒關係或者是對另一方的景仰,悼念;文章也是一樣,兩篇文章可能是書信,也可能會有引用的情況,要小心不要混淆不同的人物及文章。
再來是第三點,各作家的生活和受到的待遇,這點相比之下稍微沒那麼重要,但是一定要有印象,否則在解題上可能會有些困難,因為古人寫文章無非就是為了抒發情懷,例如:貶謫、親人過世、家庭關係…等,都是文章中常見的狀況,所以希望在閱讀時就能對各作家的遭遇有點印象,如此在考試時心裡對文章內容也比較有個底,不會看不懂文章到底想表達什麼。
最後,文體、流派的發展,這是中文的基本,務必要記得各文體的前後順序,各時期也一定有各種流派,在記憶時千萬不能搞混,因為一個地方記錯很可能就會時空錯亂,最糟糕的情況會讓所有努力前功盡棄的。
以上,就是個人對於中文學習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對各位有點幫助,感謝您的閱讀。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