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不再是種優勢,已經是種最基本工具。如果沒有工具,你的競爭力在哪?
想要學好英文,光是抱著一本單字書猛背,或是圖書館借閱排行榜第一名的多益金色證書聽力和閱讀講義猛 K 是沒有用的。也不能說完全沒有用,但是書是死的,如何把從書上學到的東西內化,活用在生活上才是比較重要的。但同時,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大部分的人做不到的。因為害怕犯錯,害怕說錯會很丟臉所以害怕嘗試,英文或是任何新技能都是這樣。很多外國同學會跟我說,他們剛來台灣的時候,人生地不熟,有時要問路,但已有些台灣人一被點到,或是他們一開口問問題,那些台灣人就會馬上「跑走」。外國人是真的蠻錯愕的也很傻眼,被我們怕英文的程度、行為嚇到了。或是去夜市看到有些店家甚至用計算機在跟人溝通,連數字的英文也不嘗試用講的…。
大部分的英文檢定考試把英文分成四個部分,聽,說,讀,寫。但其實在訓練上,聽和說,讀和寫,是可以一起訓練的。先來談談聽和說,「沒單字量就不能和外國人對話,就無法溝通」是深根在台灣人心中的錯誤想法。How do they know that if they never tried. 其實多聽多試著亂說,最後就真的會說了。一定要聽講義裡附的 CD?空中英語雜誌裡的 MP3?其實並沒有,學習英文是可以很輕鬆快樂的。練聽力,可以看外文電影,任何類型都可以。剛開始沒字幕可能看不懂,所以可以用中文字幕然後用力的聽每一句中文如何被表達:用字遣詞、語調、語法。同時也可以訓練翻譯能力,之後可以漸漸把字幕調成英文,甚至不用字幕。聽英文歌也是很有效又可以很貼近外國文化的學習方式。歌詞通常都淺顯易懂,有些寫得很美,有些寫得很生活化,有些可能髒話連篇。但這些多樣化就是國外的語言,會在歌詞出現的,就會在一般對話裡出現,對一般生活會話是很有幫助的!藉由聽、模仿,會話能力自然而然就會提升了,到時候想要不會說英文,想要聽不懂都很難。
讀跟寫的部分難度稍微高一點,尤其是寫作。國際學院大二有一門課是專業寫作,和以英文為母語的 native speakers 同學們一起上課,沒有程度分班,老師是個道地的美國人。剛開始很不適應,台灣寫作的訓練太少了,對許多台灣人來說寫作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論中文或英文。我也不例外,剛開始很吃力,每篇文章都被退。幾個禮拜後老師決定分兩組,因為程度差異過大。結果我被分到接近 native speakers 的那組,全班六十幾個人中的十個,自己都很訝異!訓練方式就是閱讀、小說、雜誌、報紙、新聞、文章(論文類)。國際學院一定是用原文書,很多學院也是。先別急著找中譯本,試著念原文的,翻譯的教科書很多都翻得很牽強,大部分的名詞都是從英文翻譯,有時候念原文反而比較能夠理解內容不會被一堆看得懂字卻看不懂意思的專有名詞混淆。有些人會說:會計用中文都念不好了還念英文的,外加一個白眼。但是沒試過,怎麼知道不會比較好?而且教科書裡有我們可以模仿的寫作模式。例如每個單元的介紹到大標題到小標題到詳細內容,這些就是我們要學的寫作邏輯,等到邏輯對了,就要鑽研如何寫出好的主題句(topic sentence)還有句句關聯的內容(supporting sentences),這就要靠不斷的練習了。
勇於嘗試,不要害怕犯錯,我們也可以把英文變成自己的工具。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