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偏鄉教學」一詞的想法是什麼?是斑駁的牆面和破舊的教室,還是三三兩兩的學生?在還未接觸偏鄉學生時,我是懷抱著「雄心壯志」參加計畫,我起先認為偏鄉學生的學習程度不高,而身為課輔老師的我,必須要不斷的給予學生刺激和輔導,讓他們的成績起色,然而加入計畫後,我發現自己對「偏鄉學生及教學」的定義有相當的誤解。
「教育部線上課輔數位學伴計畫」是透過視訊與偏鄉學生進行課業輔導的活動,在不知不覺中我已經參與計畫兩年了!而現在促使我在這條路上繼續努力、堅持著,不只是累積教學經驗,其中有我對小學伴的承諾,和挑戰自己的「極限」:用新的身分投入計畫當中。
過去兩年我都是擔任課輔老師,相對現在帶班老師較重的職責,課輔老師的責任只有三點:守時、負責和耐心,因為課輔時間是在晚間,大小學伴利用短暫的課餘時間輔導國文、數學及英文科,輔導對象有國中和國小生,每次上課的時間只有短暫的一個小時又四十分鐘,若是電腦連線、視訊或耳機有狀況,課程內容便會減少,也時候會因為小學伴當天的心情影響上課品質,所以對我而言這段時間更加的珍貴。
一開始我十分心急,想將自己所有的知識灌輸給學生,但漸漸地從學生的反應,我發現他的學習程度並非我想像中的差,反而是班上名列前茅的學生和領導人物,後來我放慢自己的步伐,我的小學伴是一個很有個性和想法的人,透過一次次的課輔,我不僅是在為小學伴解惑,也是讓我自己重新思考教學本身的問題,例如我的教材適不適合她?份量是否太多?教學速度是否過快?從思考及調整這些問題,竟使我在短時間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與很多的感悟。
在課輔的過程中,我有過喜悅與挫敗的感覺,挫敗是因為我的小學伴曾經坐在視訊鏡頭前,卻沒有任何回應,甚至我也聽不見他的呼吸聲。試想當你樂於將自己的任何事情與他人分享時,而對方沒有發出半點聲音或回饋,你該如何是好呢?他的沉默讓我十分無力,當時我興起一個念頭:和其他課輔夥伴「競賽」,我和夥伴一起找出與他溝通的方法或話題,是誰第一個讓他在放學的時候說「再見」,是誰第一個走進他的心裡,藉由這個「競賽」我們能維持對小學伴和教學的熱情,不會因為他的反應,而減少我們的教學內容,漸漸的我們也透過不同的方式,發現小學伴對學習的態度,同時和他建立較密切的關係。
這個計畫到目前為止,最令我印象深刻且感動的是,我的小學伴有一天問我,「老師,妳還會再教其他學生嗎?」我笑著回答他說,「我會啊!因為我覺得能和學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很開心。」他突然很沮喪地說,「這樣喔!老師,那妳可不可以不要對其他學生好?」我很訝異他的反應,反問他怎麼了,結果我的小學伴說:「因為我是你第一個學生,我想當妳學生當中最特別的那一個,所以老師妳可不可以不要對其他人好?」當下我真是感到好氣又好笑,但是重溫往事,和他相處的點點滴滴彷彿歷歷在目,而這份感動好似昨日之事。
也許我的教學方式並不是那樣成熟,或是我的教學內容並不是那麼正規,可是我願意給予他們不一樣的「課後輔導」,也願意和他們分享我的人生經歷、故事,希望能讓他們有所啟發和感動。還記得那些動人的電影嗎?記得那些動聽的樂聲嗎?我的學生們,謝謝你們在這段日子裡向我展示我不一樣的生命風景,也謝謝你們陪伴我一起努力和成長。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