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位專業且富教學熱情的華語文教師是我最大的夢想。初踏入銘傳華語文教學學系,懵懵懂懂的我對於第二語言教學尚未建立任何概念,亦不知如何拓展看待世界的眼光。
大一新生時期總覺得時間十分充裕,可以慢慢規劃、安排未來想做的事,如:到國外交換學生、參與社團活動、擔任國際志工……等,其實,這樣的想法和學習態度會削弱對讀書的熱情,很可能導致最後什麼事也沒有完成。當意識到「把握時光」的重要性後,我便開始積極投入各項與華語教學相關的活動,像是每年僑委會協辦的台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海外教師開設的教學工作坊、數位教材編寫設計課程和華語教學實習計劃,皆加深了我對所學領域的認知及興趣。
除修習本科系課程外,大三時也藉申請應用中文系作為輔系以獲得更專業的本體知識,讓我能夠「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另外,為兼顧兩方課業之餘還能夠實現增廣視野的決心,「課前預習」和「課後提問」是保持每年學期成績八十分以上的方法,甚至到了大二、大三學期成績還能提升到近九十分。因為能負起最基本的課業責任,父母親也就非常支持我課外的「學習夢想計畫」,記得大研前一寫的一本書《旅行與人生的意義》如此說道:「無論是英文、商業能力的基礎或是人脈,都只有在迫於需要時才會發揮作用,唯有擁有怎麼樣都想實現的夢想,你才可能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學會這些事。」
為了增進語言教學的能力和品質,我決定再學一種語言—韓語,並且讓自己多接觸不同的文化,於是趁著寒暑假期間一個人兩次遊歷了韓國,回國後還通過了「TOPIK 韓語能力初級二」的考試。
「旅行」是賦予意義的,只要目標明確、妥善安排便能在學習上「事半功倍」。私人旅遊外,學校很貼心地提供不少學生交流、進修的機會,大三寒假時參加了「老北京文化體驗營」,不僅親自造訪古道、古蹟,了解其中歷史背景,還品嘗了許多北京道地的美食,著實收穫豐盛。
語言教學與文化的關係相當密切,此牽涉到不斷吸收各地域的人文思維和在地特性,以利與不同國籍的學習者有良好的互動,因此,「積極把握每個實習機會」是相當必要的。去年,大三下學期結束時報名了廈門「對外漢語師資培訓課程」,為期近兩週的廈門大學培訓充分感受到華語教學領域的寬廣,例如兩地用語之異、文學和寫作的不同操練方式等等,藉著與廈門大學老師互相討論、分享,彼此在學術上表達看法都是幫助加強自我學習的不二法門。從廈門返台後,我通過師範大學華裔師資培訓課程並前往美國教授短期的中文課,雖在當地歷經波折,但仍享有愉快的教學經驗,這經驗幫助我在設計教案時內容更有趣、周詳。
直至現在我仍認為,讀書或任何形式的學習都非一蹴可幾,「累積」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當你將所學知識運用出來時,便會感激堅持到最後的毅力和決心。不少人問我什麼時候做了那麼多事,包括實習、出國、培訓、撰寫並獲選國科會研究計畫。於是我回過頭仔細沉思,發覺「能在最短時間內達到最大的學習效果」需要具備三個要素。
首先,與開頭所述一般「把握時光」,此包含犧牲某些虛度、耗費時間的無異娛樂,先實踐自己的學習責任日後方能「倒吃甘蔗」。
其二,「認清目標,追求夢想」。有個比喻談到「一隻狗是追不到兩隻兔子的」,就如同亂箭射靶一樣,很容易令人迷網,最後因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而半途廢棄,若是目標與夢想一致,那麼遇到任何抉擇時就不易偏離目標,能更快朝夢想跨進一大步,這也是「適性學習」的中心思想,有助於培養優良的學習習慣。
第三個要素,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積極參與,抓住機會」,相信無論是什麼學習機會,當他人看到你積極向上的態度必然對你印象深刻,老師或同學也會協助你實現夢想,因此,虛心求教、主動參與跟目標相關的活動一定能使自己「樂在學習」。以上學習經驗分享,非常期望能夠鼓勵和我一樣向著夢想邁進的同學不要放棄,也同時希望每個人都因為能「不斷學習」而持續擴充生命的價值。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