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之中,我們是否能看見真正的美?在汲取知識的同時,我們是否能體會學習真正的本質,如此的單純,為了喜歡、為了想學,一種憧憬的美感。波折的生命經歷,擴展了我的內心深度,父母離婚、家境清寒、親戚相爭家產,憶起曾經擔驚受怕、如履薄冰,我怕自己沒有家、沒有書念;我怕自此與喜愛的中文絕緣;我怕自己的命運就此了然。甚至我怨;我比任何人都知道想學什麼、想做什麼,而世事卻有如此不平落於我。
嚴肅是我對老師的第一印象,耳聞學長姐總說道:「文概又深又難懂,每年總當掉一堆人呢?」初入大學懵懵懂懂,只是被嚇得說不出話,對老師的距離也無端端增添不少。其實根本不然!而今已邁入大三,我仍舊固定在空堂時旁聽老師的「文學概論」。一回,老師問我,我答道:「我喜歡上你的課。」因為這是真正心靈的充實,我不為成績、更不為學分,單單純純只是想聽老師的課。這一週之中,無論沾染了多少世事塵埃,心中再怎麼紊亂無序、跌宕起伏,不過都是庸人自擾罷。正因為駑鈍的自己,放不下成心、執念,往往在人生中愈走愈徬徨無措,反覆的每一週,我都能好好的從這堂課面對自己、沈澱自己的心。講述美感、講述自己的生命經驗,刻苦而來,經歷了世事,縱然放不下執念,但對於老師嚮往的道家思想,這堂課就是有著一股魔力,勸回了執迷不悟的芸芸眾生,放下擾攘的雞毛蒜皮小事,享受孤獨、品味寂寞,進而從文學中、作者的角度,感受生命之美。
猶記過往的文概課,每週寫上一篇札記、背上兩首詩,當時的自己曾哎哎叫個不停,而今反視自己儼然已是個略有中文氣息的中文系學生,這才嘆道:「書到用時方恨少!」這不是老師上課曾說過的「朝三暮四」?想要少背些、少寫些,孰知道頭來該做都一個都不能漏,這才暗笑自己有如故事中的愚笨猴子:當時的自己。個人的追求、慾望的限制、人情的壓力,恍然生命匆匆流逝,一且成為遙遠的過去,心機用盡,為贏?這樣的自己又豈會真的開心,高處不生寒,爬的愈高,跌的愈重,所以更怕跌落下來。跟隨老師學習文學美感、道家思想,內在心靈的充實、保留,閒逸不爭,這並非是逃脫的辦法;超越舊有的凡理,轉變人生的經驗。
我,為了自己想學而學,為了自己開心而學,而我在這裡所學會不只是中文的知識,我亦看見文學的美;我不只看見文學的美,我亦體會到怎麼作為一位:為學的學生。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