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大學一向秉持勤管嚴教的教育精神,因此學生認為要能夠俱備好的學習效果、考試成績應從下述面向談起。
一、課堂參與
銘傳大學的教授皆很認真投入教學工作,無論是在課前的教材準備及課堂的授課內容,都是相當豐富可期。因此學生若能夠在課堂進行時,積極地與教授互動,勢必能因此吸收到許多知識。此外,參與課堂討論,能夠迅速釐清課本難理解觀念,因而能解省掉許多不必要的浪費;並且能夠在對話中,增進己身的邏輯能力,因而提升學習效能。若能加上課前教學內容的瀏覽(簡單的看過要教的範圍即可),可以事先了解困難、不熟悉的部分,當課堂進行至該部分時,則可以提高專注力;在搭配上合適的複習方式,例如,使用「心智圖」連結章節中各觀點的邏輯脈絡,如此將能更透徹了解教材。
二、考前準備
平時若能掌握課前瀏覽教材、課中積極參與、課後縝密整理三步驟,學生在考前準備並不用花費太多時間,只需從邏輯觀念著手即可,把握重要觀點,並能夠用自己理解的話語闡述觀念。此外,教師在考前基本上都會有小考、複習,要把握老師複習的內容,如此即使不能考取及高分數,也能夠低空 PASS。
三、從找出時間與運用時間談時間管理
找出時間
時常聽到學生說,「考這麼多,怎麼看的完」,有趣的是發出這些訊息的同學多半都是透過「社群網站」。其實,僅要清楚的認知科技,就能夠多出許多時間,社群網站的使用,發了一則訊息,則拚命等留言,或一直與朋友聊天,如此多半沒有效能,因此在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應該讓 3C 產品、行動上網,成為追求目標的助力而非絆腳石。
運用時間
當找出自己的時間之後,緊接的是應該如何運用時間,以下提供一個時間規劃的方法給大家參考,這想法是取自巴菲特的投資 N 字法(從第一優先至第四優先為 N 字),將其運用在時間管理上面,則可依據事情的「重要性」、「緊急性」分為四個象限(如下圖),而重要性則建議可以從本份、生涯目標來做依據,相信是能較綜合兼顧的指標;「緊急性」則從時間的截止期限判定。在起初使用時,可以把待辦的工作內容,依序排在優先順序內,在依序完成任務;當使用久了之後,就可以漸漸在腦海中浮現圖像,而執行任務時即能按照此一法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抄襲,以免涉及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