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科
著者: John Bunyan
繪圖:蔡展明, 梁美絲
內容簡介:
《新天路歷程》漫畫版乃根據原著《天路歷程》改編,令故事更易於閱讀,並更適切現代人之需要。本書描述慕天人尋找天城的經歷。天城是神的王國,是永福之地,凡到那裡的人都能得到幸福和快樂。為了尋找天城,慕天人便展開了他漫長的天路歷程。一路上,他遇見不同的人,有的鼓勵他努力前進,有的卻慫恿他放棄,究竟慕天人最終能否到達天城呢?
作者:阿濃等人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超過20篇幽默抵死的文章,就是這幾年來,香港人吃盡不少苦頭,艱難日子好像揮之不去,但只要你有逆境當樂園的樂觀精神,你就會體會一種無痛的跌宕人生,經驗其中樂趣。
旅款科
作者: 李乾朗, 俞怡萍
繪者: 黃崑謀, 李乾朗等
出版社:遠流
內容簡介:
歷久彌新的全圖解古蹟入門經典:以剖面、透視、鳥瞰……種種手法表現的知識性與藝術性兼具的古蹟彩繪大圖,有系統歸納的觀察要訣,加上簡明易懂的圖解以及生動的現場照片,讓讀者透過一個經典建築案例,就能舉一反三,掌握「閱讀古蹟」的門道,是親近、觀察與了解古蹟的最佳自學指南。
作者: 雅絲米娜.特里夫尼
原文作者: Jasmina Trifoni
譯者: 盧郁心
出版社:大石國際文化
內容簡介:
這不是一本末日啟示錄,不是生態白皮書,也不含行為規範或道德勸說,而是精選50個值得關切的「瀕危旅遊景點」,說明它們的歷史背景與客觀現況,以及為什麼有即將消失的迫切性,並附上美得令人屏息、最能代表當地景觀特色的攝影作品。
歷史科
作者: 陳平原
出版社:三聯
內容簡介:
本書從晚清畫報入手,以五個專題研究在晚清這一特定時空中,傳統中國的「左圖右史」怎樣與西學東漸的「圖像記事」結盟,進而標識的中國現代化進程。
與其他學者不同,作者關注的是整個晚清畫報,不僅僅局限於《點石齋畫報》一家;不僅關注晚清畫報在傳播時事和新知方面的意義,還兼及其在新聞史、繪畫史及 文化史方面的意義;關注以圖像為主體所進行的敘事,與以文字為媒介所進行的?事之間,到底有什麼聯繫,是否可以相互溝通與補充。
中史科
作者:金易、沈義羚
內容簡介:
《宮女談往錄》記述了一位晚清宮女何榮兒對往事的回憶,具有對正史作補充和詮釋的價值。宮內稱呼她為榮兒,慈禧呼她榮,13歲進宮的她隨侍慈禧前後長達8年之久。18歲由慈禧指婚,賜給一個太監,隨著時事動盪,她的生活也顛沛流離,愈加淒慘,她極不願意談起往事,出於對作者的好感和信任,才斷斷續續道出了當年宮中生活的點點滴滴,有宮女的生活細節,慈禧老佛爺的起居,光緒皇帝鮮為人所知的佚事,以及太監做人的羞辱和煎熬等等。此番佚事正史不載,野史難尋,具有對正史作補充和詮釋的價值,並極具可讀性。
作者:古人很潮
內容簡介:
你想知道古人怎麼追星嗎?「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不是白喊的,古裝戲裡常見的打更人居然是國家公務員?生活智慧王,古人如何避孕?怎麼洗頭刷牙?怎麼擦屁股?不愛洗澡居然有原因?古人說話都文謅謅的嗎?皇帝都怎麼跟臣子們聊天談國事?你知道古代妃子也是分職位高低領薪水度日嗎?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且看歷史上那些著名的皇后妃妾如何受到專寵?以上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在此書中找到答案。
全書細心以問答形式還原古人生活細節,不論是市井文化還是古人社交應對,文人武將的治國與征戰或者宮廷爭寵活動,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古人追星、被抹黑的英雄豪傑,一一囊括入內,總有一件顛覆你的認知。此書有問必答還有考究,致力展現出一幅古代生活風俗卷軸圖。
生活與社會、公民及通識科
作者︰ 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著
出版社︰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作出一系列新決策新部署,推動中國減貧事業取得巨大成就,對世界減貧進程作出了重大貢獻。全書由67篇扶貧故事組成,按照時間順序,系統講述了習近平同志先后在陝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直到擔任總書記,都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關心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帶領困難群眾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生動記錄了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扶貧開發、馳而不息推進脫貧攻堅的精彩瞬間,展現了習近平同志“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
《習近平扶貧故事》的出版發行,有助於人們進一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准扶貧的戰略部署,鼓舞和激勵廣大干部群眾,堅定信心、頑強奮斗,奮力奪取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
作者︰余非
出版社︰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
寫給中學生的極簡當代中國外交史。
歷史時序清晰,梳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外交發展各階段重點。
劃線重點,輕鬆解構當代中國外交的發展脈絡,易讀易記。
貼近學生溫習方式,提供速讀筆記,以點連線,加深記憶。
經濟科
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艾絲特‧杜芙若
原文作者:Abhijit V. Banerjee,Esther Duflo
譯者:許雅淑,李宗義
出版社:群學
內容簡介:
在許多國家,貧窮線最初的設定是以食物的攝取為標準,認為飢餓是窮人生活的主要困境。隨之而來的扶貧政策,目標也在於解決飢餓問題,因此編列預算配發糧食或補助窮人購買糧食。這套政策背後的邏輯相信,攝取足夠的熱量之後,就能投入工作,賺取薪資養活自己,最後擺脫因飢餓而沒有體力工作的惡性循環。
然而真是如此嗎?
兩位作者蒐集資料後,卻發現糧食補助政策並未增加窮人對於主食的消耗量,他們寧可把省下的錢用來購買更美味的食物。窮人與一般人本無二致,人人都喜愛從食物獲得心靈的慰藉,但窮人卻被化約為一套投入熱量、產出動能的生理機制。
本書即是兩位作者十五年來的研究成果,期間造訪數個國家,瞭解每日支出低於一塊美金的人們如何過活。這類關於貧窮的想像,就是《窮人的經濟學》所要檢視之處。
作者:彼得‧希夫,安德魯‧希夫
原文作者:Peter D. Schiff,Andrew J. Schiff
出版社:三采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暨經濟學家寫給所有人的經濟寓言,教你洞悉日常生活現象背後的80個經濟規律。
你不一定會關心通貨膨脹是誰造成,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是怎麼發生, 但你肯定想知道,該存錢還是投資?要不要買房?或該選擇哪份工作?
消費和儲蓄,哪一種才能拯救經濟?美元升息到底會不會影響到自己?
……經濟其實與生活息息相關!
這本書不僅關心經濟/金融的人、上班族要看,學生族群等入門者,都能用易理解的寓言,盡早獲得最好的經濟學基本概念與原理,當個有判斷力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