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多元、開放的社會,我們可以聽到越來越多不同的聲音,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弱勢群體遭受到不友善的對待。透過本月份品德教育的主題,希望能讓大家在現代社會中相互接納、包容、理解對方並且友善對待,塑造出一個尊重多元聲音的良好環境。
第一週 × 接納同理
【呼叫少年-學生篇】
一位具有教育熱忱的老師,面對一位有美術天分但是不喜歡戴助聽器上學的聽障學生,希望能傳達人人都會有不便、不適的時候,如果能學習到理解、接納與包容這群內在渴望被同儕視為「一樣」的伙伴,善與愛的漣漪才會開始。
第二週 × 破除偏見
【我不是怪物!】
曾柏穎先生述說他過去在學校的遭遇與不平等對待,以及造成他情緒波折的心路歷程,若沒有這些歧視與社會的不理解,妥瑞氏症的孩子其實就跟我們一樣,都是正在學習的學生。
第三週 × 尊重弱勢
【跨性別遊行實地街訪】
跨性別認同的人常常處於社會弱勢地位,透過才訪參加遊行的跨性別與非跨性別者來了解他們的想法,以及社會帶給跨性別者的困境。
第四週 × 包容友善
【你願意擁抱他嗎?】
想到「愛滋病」一詞,你會想到什麼呢?
社會對於愛滋病的認識又是如何呢?
透過社會實驗以及愛滋病患者的自述,可以了解其實問題不在疾病本身,而是社會的歧視與汙名化,且唯有同理與傾聽,才能幫助我們更認識、友愛這個社會。
【我是人,不是病毒】
想到「愛滋病」一詞,你會想到什麼呢?
社會對於愛滋病的認識又是如何呢?
透過社會實驗以及愛滋病患者的自述,可以了解其實問題不在疾病本身,而是社會的歧視與汙名化,且唯有同理與傾聽,才能幫助我們更認識、友愛這個社會。
延伸學習
【呼叫少年-教師篇】
一位具有教育熱忱的老師,面對一位有美術天分但是不喜歡戴助聽器上學的聽障學生,希望能傳達人人都會有不便、不適的時候,如果能學習到理解、接納與包容這群內在渴望被同儕視為「一樣」的伙伴,善與愛的漣漪才會開始。
延伸學習
【拜耶穌的阿嬤】
篤信道教的阿罵發現孫子們進到教會後,不僅成績進步也更有禮貌,於是慢慢相信耶穌的力量,用著平時祭拜的方法對耶穌表達自己的虔敬,也因此產生許多幽默的文化融合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