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由法國數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發明機械式計算器(Pascaline ),可以做加減法是最早的機械式計算機。
1671年:德國數學家Gottfried Leibniz設計了一架可以進行乘法,最終答案可以最大達到16位。萊布尼茨是現代機器數學的先驅,他在帕斯卡加、減法機械計算機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使這種機械計算機能進行乘法、除法、自乘的演算。他造出的計算器樣機達到了進行四則運算的水平。
巴貝奇設計計算機器的基本想法是利用「機器」將計算到印刷的過程全部自動化,全面去除人為疏失(如:計算錯誤、抄寫錯誤、校對錯誤、印製錯誤等)。而差分機一號(Difference Engine No.1)則是利用N次多項式求值會有共通的N次階差的特性,以齒輪運轉,帶動十進位的數值相加減、進位。
相關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SkGY6LchJs&feature=emb_title
美國 何樂禮為了處理大量人口普查資料,發明打孔卡片,成為最早的自動化資料處理工具。
在1938年間,阿塔納索夫和貝理合作研發出全球第一部電腦(Atanasoff-Berry Computer,簡稱ABC電腦)
上圖為阿塔納索夫-貝瑞電腦的複製品,位於愛荷華州立大學達勒姆中心1層。
1945年,匈牙利裔美國 普林斯頓大學的馮紐曼提出二進制取代十進制及將程式儲存在記憶體內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