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名稱:廣福社區趴趴走
在「瓶瓶罐罐」主題,我們帶著孩子到學校附近的家樂福尋找瓶瓶罐罐。前往途中,孩子們絡繹不絕地討論著附近有什麼「老師,我們家就住那裡(廣福鄰近的社區)」、「我也住那裡面耶」、「我也是,而且我還有遇到蔡老師」、「我朋友也住那裡面,我們有去騎腳踏車繞來繞去」、「那邊轉過去,有學成公園,媽媽有帶我去」、「我也有去玩溜滑梯,是和哥哥一起去」、「我覺得運動公園比較好玩,很多好玩的」、「我也有去」、「那裡還有動中心,但是在整修」、「這條路可以去寶雅喔」、「我也有逛過寶雅」….。從孩子對談中,老師知道學校附近不但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也是他們有興趣探討的主題,興起老師想帶他們往外走走的念頭,「廣福社區趴趴走」主題就此產開。
主題名稱:廣福社區趴趴走
在「瓶瓶罐罐」主題,我們帶著孩子到學校附近的家樂福尋找瓶瓶罐罐。前往途中,孩子們絡繹不絕地討論著附近有什麼「老師,我們家就住那裡(廣福鄰近的社區)」、「我也住那裡面耶」、「我也是,而且我還有遇到蔡老師」、「我朋友也住那裡面,我們有去騎腳踏車繞來繞去」、「那邊轉過去,有學成公園,媽媽有帶我去」、「我也有去玩溜滑梯,是和哥哥一起去」、「我覺得運動公園比較好玩,很多好玩的」、「我也有去」、「那裡還有動中心,但是在整修」、「這條路可以去寶雅喔」、「我也有逛過寶雅」….。從孩子對談中,老師知道學校附近不但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也是他們有興趣探討的主題,興起老師想帶他們往外走走的念頭,「廣福社區趴趴走」主題就此產開。
主題名稱:你家我家
海馬班12月進行校外教學,從學校出發到鶯歌去玩,在行進到捷運站的過程中,孩子一出校門口就用手比劃出自己的家要怎麼走,大家越說越起勁!孩子會說出住家的路名、樓層、社區名稱、住址等,還會分享住家附近有哪間賣玩具的商店,但是仔細問他們聽得懂對方說的嗎?知道好朋友家裡住哪裡嗎?大多數人還是一知半解,但是,他們還是會彼此約定以後要到好朋友家玩。
既然孩子能夠用手比劃出大略的住家位置,而且上學期學習區的任務卡有:仿拼樂高積木、圖形鑲嵌等,都與方位有關的概念,主題方向就朝著認識社區商店、住家位置開展,讓孩子從學校為出發點,經由實際走踏,更清楚「以自己為出發點」的方位,並探查各種商店的招牌與特色,大家經由觀察與分享布置學習區情境,讓教室增添美感的元素,吸引大家更喜歡參與學習區!
主題花絮~歡樂上學去
主題花絮~生活百分百
喜愛動物是幼兒的天性,可以朝夕相伴,一起玩耍、分享寵物的心情,對孩子而言,更是有著無窮的吸引力。因此我們規畫了「寵物派對」主題,希望讓孩子對寵物有更多的認識,不只是喜歡寵物而已,還希望能培養他們負責、愛護動物和尊重生命的態度。
為了讓孩子對養寵物有更深刻與全面的感受,老師先邀請家中飼養寵物的幼兒分享與寵物相處的日常點滴,並介紹常見的寵物種類,讓幼兒了解不是所有的動物都能當成寵物,同時觀察不同寵物的生活習性。接著,老師以繪本、影片介紹飼養寵物的各項工作與注意事項。當孩子解照顧寵物的方式後,再引導孩子自行評估,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養寵物,避免孩子只是因為一時興起飼養寵物,最後新鮮感消失而對照顧寵物的事置身事外。等孩子們找到自己可以勝任的寵物外,便正式開始飼養寵物。在照顧寵物中,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與困難呢?孩子們將一一去探究、學習成長。
台灣以農立國,米飯自然成為我們主要的糧食,加上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米食,如:粽子、米粉、米漿、湯圓…等,輕易地就能串起幼兒的舊經驗,引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但考量都市的孩子幾乎較少有機會看見農田,甚至農夫的經驗,米的來源,對於他們可能會較抽象、難理解,於是在主題開始不久,便安排了校外教學,至新竹老鍋農場,期望能讓這群自幼生長在都市裡的小孩,藉由欣賞稻田翠綠的風光景象,參觀以米食為主的觀光農場,讓孩子藉由實際的感官經驗認識稻田環境、稻子的生長及自己動手進行相關米食DIY,感受農夫工作的辛苦,體會一飯一物一衣得來不易。
進而返校後,延伸幼兒戶外教學經驗,繼續讓幼兒探索嘗試製作不同的米食料理,享受自己動手烹飪的樂趣與成就感。
臺灣早期為農業社會,米飯成為我們的主要糧食來源,在生活中更有許多食物是由米做成的,例如:米粉、米漿、油飯、粽子、湯圓、粑…等,都與我們每日生活有著重要的地位。過程中認識了許多的米食與米製品,實際摸一摸、聞一聞…,說說看到了什麼?孩子們都興致高昂的說著自己的所見所聞呢!搭配主題活動,我們實際帶孩子到老鍋米粉參觀,做了許多有關米食的DIY,回到教室後,孩子們也畫出對米食的印象,返校後也自己試著做客家粢粑、飯糰、海苔壽司…等食物來加深對米食的印象。這次讓我們和孩子進一步感受稻米的文化,與其它延伸出來的體驗與創作活動,也期待孩子愛上吃各種米飯,並在吃米食時能感受到農夫種稻的辛苦,以及體會到粒粒皆辛苦的涵義,培養對食物珍惜與惜福的心!
「稻米」是我們的主食,更是傳統農村的重要支柱。幼兒幾乎每天的餐點都會吃到香噴噴的米飯,然而對這項生活中重要糧食的了解有多少?「米食博覽會」主題就是要帶領著幼兒一起探究「米」的世界。
主題開始,我們先讓幼兒從米飯開始探究,觀察生米煮成熟飯後,米飯有哪些變化?接下來,每天煮不同的創意米飯。而後了解哪些常吃的食物是用米做成的?幼兒一起探索、識米食的千變萬化,動手製作與品嚐各種美味的米食,幼兒透過感官,充分感受米食的豐富及具創意的變化。
最後,除了讓幼兒有動手體驗製作米食的機會外,也希望幼兒能了解農田工作的辛勞,感謝辛苦的工作者,進而能夠珍惜「粒粒皆辛苦」的米飯,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挑食,並開心的把飯吃光光。
海馬班的孩子從學習「自我照顧」來進入此主題,在家裡都有大人協助的孩子,在老師的引導和同學的互助下,學會自己吃飯、整理物品、鋪棉被、打開水壺裝水等自我照顧行為,實屬不易!又因為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上學,情緒有開心、焦慮、哭泣、期待等,孩子除了學習用適當方式表達外,尚需要同理他人感受,感受自己和他人需求的不同。當然,擁有健康的身體也很重要,透過每天的大肌肉運動,孩子更認識自己的肢體可以有哪些變化,多多練習之下也對自己更有自信了。
最後,認同自己屬於團體中的一份子也是要學習的,透過全班用水彩創作海馬班專屬海報,大家欣賞、分享共同的創作;一起探索校園的過程,更了解校園好玩、美麗的地方,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海馬班的寶貝可以每天開心、健康、快樂唷!
這次主題”我”~ 從剛開學的熟悉教室環境、讓幼兒認識老師,知道如何與好朋友互動,結識朋友,其中我們還提供了玩具分享的機會,進行規則討論和如何分享的通關密語「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讓班上的玩具分享活動進行提昇孩子的社交技巧;藉由繪本以及傳球遊戲和破冰活動來認識可愛的同學們,個個從陌生到熟悉,從安靜的教室到自由聊天如同菜市場般的交流…得知大家認識彼此的程度了呢!
另一方面從自我照顧及生活自理能力培養著手;討論松鼠班的班級規則、如何進入學習區、如何摺棉被、刷牙、吃飯、餐後整理,過程中練習照顧自己,獨立完成收拾及整理的工作能力。此主題讓新生舊生都有不同的學習,舊生能夠照顧新生,學習照顧他人;新生能夠適應新環境結交新朋友,在這一年裡能夠與同儕進行良好的人際互動,使班級氣氛更和諧促使班級的活動得以進行順利,期許在活動中能夠有更多不同的討論和想法讓主題更豐富。
企鵝寶貝們開學囉~
從寶貝們一開始入園因為分離焦慮而難過、哭泣或緊張,到慢慢適應學校團體生活,認識許多好朋友,最後開始喜歡到學校來遊戲與學習。過程中,藉由第一主題「生活百分百」,帶領孩子建立起生活自理能力,從自我本身的照顧能力開始(洗手好習慣、視力保健、正確刷牙的方法、飲食好習慣…等)→漸漸進入到照顧同儕、協助朋友(照顧中小班弟弟、妹妹或新同學)→最後還可以變成班級小幫手,協助整理教室公共環境清潔(大家一起做家事)。主題課程過程中也帶入認識校園環境,討論如何在學校建立良好的互動安全行為及節慶活動(中秋節、國慶日及萬聖變裝秀),透過多元的豐富的活動,期望寶貝們快樂中學習與成長,體驗幼兒園有趣又好玩的生活!
在生活百分百主題裡,主要是幫助幼兒能盡快適應綿羊班的作息,並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及建立良好習慣為主,所以剛開始我們會引導幼兒許多生活自理的能力,我們會與孩子透過討論分享,利用故事繪本、圖片、示範、實際操作、日常練習等來養成這些自理能力及良好生活習慣。接著為讓綿羊班孩子成為有禮貌懂得守規矩,我們也會引導孩子良好的禮貌態度及行為,並與幼兒一起制定班規,才會讓綿羊班變得更井然有序。我們在課程中也會安排讓孩子學習交朋友,建立良好互動技巧,讓孩子學習同理心及對他人的寬容態度。課程最後會帶入幼兒學習保護自己、帶入均衡飲食的概念。在這主題中會遇到了幾個節令,中秋節及萬聖節,我們也將安排相關習俗活動讓幼兒體驗。期許在這一連串的課程中讓幼兒能寓教於樂,並能學習到帶著走的能力,希望幼兒能靈活運用這些能力在未來的各種挑戰中。
此主題我們藉由認識五官,利用五官來探索生活周遭。視覺-欣賞校園風景、聽覺-聆聽葉子被風吹的沙沙聲、嗅覺-討論香味及臭味、味覺-牙齒保健及分享酸甜苦辣的食物、觸覺-運用神秘箱認識美勞區的多元媒材;在討論的過程中,發現這屆新生的生活經驗也頗多,且很樂於分享,大家在走出教室探索生活時,顯得格外開心,對大自然充滿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