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琪_竹籠巷、陸拾陸木質鋼筆


2018年的台灣人,該用什麼角度去看待過去的歷史?

西萊庵不僅是闡述一件抗日事件,它的內涵更體現當時臺灣人有自私、不滿、貪婪、憤世嫉俗的情緒累積著。余清芳等人當時以王爺的名義號召民眾起義,是為了台灣人自身的民族意識,還是自身利益?以自身觀點,貪婪與自私似乎是這片土地的基底,民族的重要性似乎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竹籠是一個符號(西萊庵事件起事者被竹籠蓋頭的照片),闡述一個不光榮的過去。反思現今,我們似乎不在意腳下的歷史,但不去反省過去,未來怎麼進步呢?


芝琪說,「竹籠巷」這件作品其實是因為西來庵事件與正興街的地緣關係,才決定做這件作品。正興街附近有一間「噍吧哖事件紀念館」,但之前觀察正興街的導覽活動,沒有提到此事件的詳細故事。也許是因為西來庵事件其實不是一個好的故事。說得好聽一點是「抗日事件」,說得難聽一點,會發現臺灣人也是自私貪婪的。芝琪是她的方式再述一次西來庵事件,但針對的不是這些歷史人物如何操弄人心,只是在講與這片土地的一個連結。它不用太複雜,每個人的連結都可以不一樣。觀者對這件歷史事件有什麼認知,就對這件作品有什麼感覺。如果知道越多,也許感受就越多。


芝琪是正記丸成員中唯一展出兩件作品的人,一件是以正興街地緣關係所創作的「竹籠巷」,一件是她經營多年的木質鋼筆品牌「陸拾陸木質鋼筆」。猶記得正記丸籌備初期,我們圍坐在一起分享想法與期待,芝琪害羞地詢問我們介不介意她把鋼筆品牌也拿出來展?因為系上有種隱形的風氣,較少鼓勵學生發展商品,所以學生的畢業作品較少展出商品類型。我們想了想,非常支持芝琪的勇氣,因為「陸拾陸木質鋼筆」已幾乎佔滿芝琪近幾年來的生活。


對於創作的養成制度有獨到見解

她分享到自己一直都在工作,很喜歡工作中遇到的人,他們才是真正在「生活」的人,但在藝術學院我們是「感受生活」的人。在學院中因訓練創作、討論哲學的關係,心智好像普遍比學院外的人成熟,但在接觸工作後,芝琪發覺自己社會歷練不足,若請外面那些很有歷練的人做作品,絕對比我們精彩、有內涵。


竹籠巷:

竹籠、大頭釘作為符號,闡述台灣著名的抗日事件—西萊庵事件。

木質無不醞釀低調之美,隨時間變化,更能感受它的生命力。運用傳統拼花的技法完成功能性的筆,簡單大方的雕塑性更能呈現木質本身的力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