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種天氣冷的英文說法
天氣冷最簡單的說法,當然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cold。
It’s pretty cold today, and it’s getting colder next week.(今天蠻冷的,下週會更冷。)
想要讓英文能力更加進步,就必須學會更多精確的用法。
1. crisp「乾」冷
雖然冷,但通常天氣不算太糟糕。用在食物上的意思是脆脆的,所以才會變成「乾」冷。
The beautiful day in Taipei, a bit crisp though.(今天台北天氣不錯,雖然有點冷。)
2. brisk「颳風」冷,且空氣清新
The wind is brisk and invigorating.(這陣風既冷又醒神。)
上面這兩種形容冷的說法,都是讓人可以接受的冷,而且通常都不用於有下雨(precipitation)的情境。而接下來的要介紹的,就是會令人不悅的冷了。
3. bleak「陰」冷
灰濛濛又冷的天氣,出太陽就不用這個字。
I don’t like the bleak weather in Moscow.(我不喜歡莫斯科陰冷的天氣。)
4. frigid嚴寒,非常冷
Few plants can thrive in such a frigid environment.(很少植物可以在如此嚴寒的環境下繁茂生長。)
5. biting
「咬人的」冷,已是寒冷刺骨的等級。
Antarctic air brought biting cold wind to neighboring countries.(極地空氣把酷寒的風吹進了鄰國。)
6. freezing/frosty
從其他寒冷字延伸而來的冷,freeze原本為「急凍」,frost為結霜,這兩個字都是形容遠超一般狀況的冷。
It’s freezing outside today.(今天外面嚴寒徹骨。)
在談論溫度時,請記得台灣所使用的度數與歐美國家不同。台灣主要使用攝氏(Celsius),歐美則為華氏(Fahrenheit)。由於華氏原文是德文,建議可以上網看影片確認念法。在文字呈現上,溫度在前,單位在後,所以例如攝氏28度,就會寫為28 degrees Celsius。
說到溫度,目前很常在新聞中出現的說法就是體感溫度。體感溫度有兩種常見的說法,分別是apparent temperature和perceived temperature。前者來自於apparent(顯然地),後者則來自於perceive(接收),明顯感受到的溫度就是體感溫度。
天氣變冷的時候,氣象學家(meteorologist)通常都會給出各式各樣的建議,例如建議民眾穿雪靴(snow boots)、手套(gloves)、圍巾(scarf)、毛帽(beanie)、或多層衣物(several/multiple layers of clothing)等。而內層的衣物應該是要能夠排汗(sweat/perspiration resistant)的,外層則應該要有防水(waterproof)或是防風(windproof)的功能。
天氣冷很可能會讓沒有住所(shelter)的遊民(homeless)受寒而導致意外發生,而相關天災或環境所造成的人員損傷,英文通常都會用動詞claim來表示。
The cold front so far has claimed 27 victims across Taiwan.(冷鋒至今已在全台奪走27條人命。)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2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