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雍也】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消文】
孔子說:「用觚飲酒,超過了觚的容量。這是觚啊!這是觚啊!」
【釋義】
「觚不觚」,「觚」,周朝時酒器的名稱,有兩升的容量,古代的升比現在的小。酒器另外還有三升的「觶」,四升的「觥」,五升的「角」,最多就是五升的「角」。古代飲酒是要有定量的,用什麼酒器喝酒,就不能超過酒器的容量。「觚不觚」,是用觚來飲酒,應該是喝二升,卻喝過量,沉湎無度,名實不相符,這是失禮,那能算是觚呢?
「觚哉!觚哉!」只說觚啊!觚啊!說話中正和平,不譏刺人,又能說到骨子裡,這如同作詩一般。例如遇到公務員,不辦公事,辦其餘的事,就只說:「公務員啊!公務員啊!」這樣「言者無罪」,說話的人不會惹罪招愆,而「聞者足戒」有關的人聽到了,不會引起他負面的情緒,如果進一步他肯反躬自省,就能發揮勸戒的功效。
【故事】
孔子當時,魯國的掌權大夫季氏,在自己的家中以八佾舞,來祭祀自己家廟的祖先。八佾舞是周天子祭祀專用的儀式,而季氏大夫僭越了禮制,孔子就感嘆說:「如此違禮的事都可以忍心去做,那還有什麼不好的事,不可以忍心去做呢?」另外,含季氏在內的三家大夫,唱著《詩經.雍篇》詩撤去祭品。孔子就說:「《詩經.雍篇》詩中,『相維辟公,天子穆穆』輔佐陪祭的諸侯,站在肅穆莊重的天子旁。這樣的詩句,怎麼會出現在三家大夫的廟堂中呢?」
孔子當時,充斥著「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違禮越分的亂象,本章孔子藉著「觚」有感而發,意義深長。「君子思不出其位」,是學習本章應有的堅持。守住自己的本分,做好分內的事情,即使外在的環境如何紛亂,仍然不被動搖,不改其志。
本篇文字錄自王明泉老師《論語簡說》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