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佾】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消文】
﹝朱注﹞
孔子的學生子夏請問老師:「詩經中說:『有位女子笑起來多麼地巧妙,眼睛動起來,多麼地靈活傳神,這是美好的質地,再加上文采的修飾呀!』這三句詩有何含義?」孔子回答說:「就像繪畫時,先有了粉白的畫布,之後再彩繪各種顏色。」子夏聽了以後,有所領悟的說:「先有忠信為本質,之後禮節的學習才能落實嗎?」孔子肯定的說:「商啊!真能發明我的意思,從現在起,可以和你談論詩了!」
﹝鄭注﹞
子夏請問老師:「『美好的笑容美麗動人啊,美麗的眼睛黑白分明啊,擦上白色的粉會更漂亮啊。』這句話怎麼解釋?」孔子說:「繪畫時先繪布眾色之後,最後飾以素(白)色(以鉤勒、分間眾色)。」子夏說:「禮後(於美人倩盼的本質)乎?」孔子說:「能夠啟發我思想的是子夏啊,現在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
【釋義】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倩」是巧笑的樣子,笑得很美好;「盼」是眼睛活動的樣子,黑白分明、靈活而傳神。「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一笑一盼,正讚歎女子非常美妙!指的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女子,嘴巴和眼睛本來就長得很好看。她的巧笑浮上了嘴角,眼睛隨著盼動起來,女子顯得更加美麗呀!
這句著名的詩句,出自《詩經.衞風.碩人》。莊姜,姜姓,齊莊公的嫡女,齊桓公的姑姑,衛莊公的夫人,然而與衛莊公成婚後卻沒有子嗣。莊姜十分美麗,是最早出現在《詩經》裡的一位美人,衛國人為她做了《碩人》一詩來讚美她。
詩中「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ㄑ一ㄡˊ蠐ㄑ一ˊ,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句,是中文詩歌中描述美人形貌的經典之作,清代學者方玉潤評價「千古頌美人者,無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語」,此詩奠定了後來描述女性之美作品的基礎,千古美人皆離不開莊姜的影子,包含《孔雀東南飛》、《洛神賦》中的甄洛、楊玉環等。
然而南宋朱熹與東漢鄭玄兩位經學大師,對於本章其他的部分,釋義頗有分歧,差別在於「絢」、「繪」、「後」、「素」等字的詮釋。以下試以一簡單整理呈現歧異:
子曰:「繪事後素。」孔子舉出繪畫來說明。「素」指的是白地,也就是作畫之前,先準備白色質地的畫布,再用各種顏色彩繪在白布上。孔子只舉出繪畫的事來答覆子夏,並未說明詩句裡的含義,這是孔子善於教導,希望子夏有所領悟!
「禮後乎?」子夏若有所悟地說:「像『禮儀』就是後來的修飾吧!」禮記禮器篇說:「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禮。」中藥分為五味,其中「甘」是甜味,任何病都可以加甘草,它可以調和眾味。繪畫時白色是根本,染黑就變黑,染紅就變紅。忠信之人才能學禮有成。反之,不忠不信的人,學禮徒具形式而已,怎能有益?
「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起」是發明的意思。「予」是我的意思。「商」是子夏的名。學詩要有悟性,孔子善教,而子夏善學,能領悟出言外之意,使自己在通往文質彬彬、君子之道的路途上,又邁進一步。從經文的一問一答,體現孔門生動及富於啟發的教學現場。
子夏針對《詩經》詩句所描述的美提出疑問,而孔子則承接詩句的比喻作出回應,其中更多的是對於學生的啟發、引導,而非裁決式的「是」或「錯」,並且稱讚子夏達到可與老師言詩的水準。
「善思之人」,常常會將複雜的思考過程和思想收穫,排列成環環相扣的連環提問,在前節得到印證後,便續出後節,使求證更加深入。從這個角度觀之,這場問答實由學生而非老師主導,或者說學生發問前的思考,或許已經先走向老師的思想之外。當然,結論正確與否,還要回到老師這裡求證。恰恰就是子夏這種先行出發、問題興於詩而指向禮,中間借助了「善教之人」孔子搭建的「繪事後素」跳板,而直達終點的思維路徑,產生了「我就在這裡等著你」的師生默契,令孔子由衷地讚歎。由此觀之,經學大師們對於文義見解的分歧,也無損於這一場師生契合的動人絕唱了。
【事例】
莊子天運篇提到,古代有一位絕色美女西施,從小患有心病,一痛起來就捧著心,皺起眉頭,更增添一分讓人憐愛的美。而同村的東施長得很醜,也仿效起西施捧心蹙眉的樣子,想讓自己增加幾分的美感。結果村裡富有的人見了東施,趕快緊閉門戶,不敢出門,怕再見到東施極醜的怪模樣;貧窮的人房屋簡陋、圍牆低矮,很容易看到東施,也紛紛帶著妻兒離開村子。這就是「東施效顰」的典故。正告訴我們:如果缺乏美好的本質,光靠外表的模仿,結果也是枉然啦!
本篇文字錄自王明泉老師《論語簡說》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