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為政】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消文】
孔子說:「學習不同的技藝,如果無法專精深入,常常見異思遷,這樣就會造成很大的損害啊!」
【釋義】
「攻乎異端」。「攻」是「專治」的意思;「異端」是不同的另一端。而「攻乎異端」是指一項功課尚未學完,就拿另一項來研究,這樣同時學習不同的學問技能,無法專一,就會耽誤原先的正課,結果一事無成。所以應當養成「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的良好習慣。
此外,「攻乎異端」還有另一層意思,指所研究的學問偏於極端,無法「執兩用中」,而產生自誤誤人的後果。「執兩用中」就是深入了解正反兩面的內容,並進一步採用中道的作法,避免偏激。
「斯害也已」。「斯」是「此」的意思,指的就是「攻乎異端」的作法;「也已」是語助詞,沒有任何意思。「攻乎異端」或許一時能滿足時代的需要及個人的好惡,然而因為偏離中道,終究會衍生流弊而被人摒棄。
【故事】
戰國時期有名的法家商鞅,很受當時秦國國君的賞識。在他擔任宰相期間,實行「變法」,主張嚴刑峻罰,結果秦國很快就強盛起來。但由於政令過於嚴苛,所以百姓總是提心吊膽、人人自危。比如實行「連坐法」,只要有一家犯罪,其餘九家一定要舉發,如果不提出糾舉,十家就要一起判罪。後來史家評論商鞅,都說他不肯推行仁義教化,只用權謀霸術來取悅君王,一意孤行的結果,終致喪失了百姓真誠的信任,秦國的凝聚力也因此受到嚴重的傷害。
現代社會非常重視「專業」,若想在三百六十五行中成為狀元,必得在自己的領域裡不斷深造才行。只是,在鑽研、用功的同時,也應該常常反問,自己是否因為過於投入,而出現偏差的想法和行為?若有,應立即檢討修正,讓思想回歸正軌,如此一來,才能創立福國利民的事業,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
本篇文字錄自王明泉老師《論語簡說》
【補充資料】
【故事】
戰國時,紀昌向著名射箭高手飛衛學射箭。
飛衛先不教他射箭,而是要求他練習「目不瞬」,讓眼睛能專注不眨,因為射箭最需要穩定視線。紀昌專心練習兩年,直到眼睛能盯著細物看半天不眨。
接著,飛衛又讓他練習「視毫毛如車輪」,訓練目力聚焦。紀昌又花了好幾年,直到看一根細毛都像車輪那麼清楚。多年之後,紀昌終於學成神射之術,百發百中。
如果紀昌當初覺得練眼功太枯燥,半途而廢去學別的技能,那他不但射箭學不好,其他也難有成就。
學習不同的技藝,若不專注深入,而是常常轉換目標、見異思遷,最終什麼都學不精,反而浪費時間與心力。紀昌的故事正好說明—專精專注,才能成就;分心多變,只會有害。
【延伸思考方向】
1. 傳統觀點 vs. 現代趨勢:
孔子強調「專精於道」,避免見異思遷;但現代教育提倡「跨領域整合」,重視廣度與創新。兩者真有衝突嗎?
2. 專才與通才的取捨:
在AI能快速處理知識與資料的時代,人類更需要的是「懂連結」的跨域能力,還是「懂深挖」的專業精神?
3. AI時代的人才類型:
專才是「深而精」;通才是「廣而通」。那AI時代的人才,是否應該是「專中有通、通中有專」的「T型人才」?
【影片】
在現代社會強調跨領域學習的潮流下,孔子所說的「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看似與之衝突,但其實不然。孔子反對的並不是「學得廣」,而是「學而無主軸」。他提醒我們若見異思遷、缺乏核心價值,就容易迷失方向。
現代的跨領域學習,若只是貪多務得、東學一點西學一點,確實會造成學習的浮淺與混亂;但若能在一個明確的主題或專業中,結合不同領域的知識與觀點,反而能激發創新思維與深度理解。真正的重點不在於學得多寡,而在於是否「有定見而兼收並蓄」。因此,只要保持專注與辨別力,跨領域學習與孔子的教誨並不衝突,反而是彼此呼應的智慧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