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消文】
有子說:「信離不開義,答應過人家的諾言,可以反覆來回衡量是否合乎義。如果守信實踐諾言合乎義,就立刻去完成。反之,守了信卻違背了義,就停止不辦,免得害了別人。恭敬離不開禮節,禮節用來表達內心的恭敬,不可太過或不及,才能恰到好處而遠離恥辱。肯依靠賢德之士學習的人,不會錯失該親近的對象,這種人是值得敬重的。」
【釋義】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近,離不開的意思。復,反覆來來往往的意思。義,合宜適當的意思。事情未辦之前,有人來商量談話,要先考慮清楚才答應,否則信口開河,必然難以兌現而失信於人。
答應了別人,後來發覺不妥,只要答應的事不損害他人,仍然要守信用實踐諾言。例如,自己喜歡的東西答應借給別人,事後覺察對方不愛惜物品,雖然自己有所損失,但是不會損害他人,仍然守信借他東西。反之,答應的事若履行了會損害他人,雖然失信也要守住義。例如答應借刀,事後發覺是用來害人,就應推托不借,這樣才合義。所以要反覆衡量答應別人的話,到底守了信是否合乎義?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遠,是遠離的意思。恭敬和禮節要互相配合。如果恭敬而不合禮,像行鞠躬禮,只點個頭,只算是「鞠項」,這種恭敬就顯得草率不及禮的尺度。反之,七十度的鞠躬禮,卻做到九十度,這種恭敬就是超過分寸,雙方都會感到勞累。行禮草率不夠,別人會以為自己很驕慢;禮節太過了,也難免讓人感覺是諂媚巴結,結果都會遭來恥辱。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因,是依靠的意思。宗,是敬重的意思。「不失其親」表示找對依靠的人了。一個人在學習階段,需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提攜策勉,如果能遇到一位有賢德的人作依靠,那學的人本身品德學問自然增長,當然值得敬重了。
「信」是修養德行的原動力,平時養成謹言慎行,才能做到守信。有信之後,更能斟酌是否合義,才能真正利益他人。對人熱誠恭敬,表現出來又能合乎禮節分寸,這樣的人際交往就是得體合宜的。孔子雖然一向教人要「言而有信」,「恭敬待人」,但是他老人家也特別提醒學的人,要憑智慧權衡圓融,不可呆板。
本篇文字錄自王明泉老師《論語簡說》
【補充一】
《論語講要》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因,孔安國注,以及皇邢二疏,皆作親字講。宗,作敬字講。意謂所親不失其親,亦可宗敬。亦即所親的是仁義之人,是為不失其親。能夠所親不失其親是有知人之明,故可宗敬。朱子集注:「因,猶依也。」意謂依靠亦須依得其人。此亦可學。
又,因作姻字講,宗是宗族之義。婚姻必須慎重選擇,方能不失其親。姻親亦可在九族之內,故云亦可宗也。
【補充二】
(一)、信近於義的故事:
1.曾子殺豬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耳。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遂烹彘也。
2.漂母飯信
韓信報漂母恩《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侯韓信為布衣時,貧而無行。從人寄食,人多厭之。「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忘報乎!』」後信為楚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3.晏殊主動要求換試題
晏殊(991-1055)字同叔。是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為撫州籍第一個宰相,當時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
晏殊從小聰明好學,5歲能詩,有「神童」之稱。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撫張知白聞知,極力舉薦進京。次年,14歲的晏殊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從容應試,援筆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第三天複試「賦」時,看題後奏道:此賦題自己以前曾做過,請求另改他題。其誠實與才華,更受到真宗的讚賞,授其秘書省正事,留秘閣讀書深造。他學習勤奮,交遊持重,深得直使館陳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試中書,任太常寺奉禮郎。
4.雞黍之約—張劭范式
(二)、信而無義的故事:
尾生抱柱—尾生之信,非義也
尾生與女子約會於橋下,女子未來,大水忽至,而尾生為了守信,竟抱橋柱,不肯離去,被水淹死。史記蘇秦傳,莊子盜跖篇等,均載此事。像尾生這樣守信,即是不近於義。
(三)、恭近於禮的故事: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論語講要》
司馬牛以無兄弟而憂,據鄭康成注,牛兄桓魋行惡,死亡無日,所以說獨無兄弟。
牛的家族在宋國,有封地,其兄桓魋很得宋景公的寵遇,然而桓魋不但不圖報恩,反而恃寵謀害景公,魋的其他弟弟,如子頎、子車,都幫助謀反。後來叛亂失敗,桓魋逃到衛國,轉奔齊國。司馬牛雖未與謀,但因兄弟們犯了滅族之罪,也不得不逃亡。他逃到齊、吳等國,最後死在魯國的郭門外。此事在左傳哀公十四年,有詳細記載。
司馬牛與子夏這一次談話,古注或說在桓魋作亂之前,或說在亂後逃出時,今據子夏對其勸解的語氣研判,當在事變之前。
司馬牛向子夏傾訴,別人的兄弟都好,只有他的兄弟不好,所以說「我獨亡」。子夏便以所聞的哲言為司馬牛解憂。大意是提示他,桓魋的事情,不必憂愁,因為死生有命。至於他自己,如不回宋國,也不必憂慮衣食問題,因為富貴在天。雖然命與天似非人力所能改,但如君子心存敬慎而無過失,與人相處恭而有禮,則死生富貴也可以轉變,所以四海之內,到處有親如兄弟之人。子夏說罷所聞之言,最後結一句,君子不患沒有兄弟,以解其憂。子夏只能拿這些話供司馬牛參考,司馬牛回宋與否,則由他自己決定。
(四)、恭而無禮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論語簡說》
「恭而無禮則勞」,恭敬、謹慎、勇敢、直率,都是美德,若沒有禮的節制,人際相處就會產生許多弊病。例如聚餐,主人請客人用菜、飲酒,這是恭敬客人,不敢怠慢。若太過頻繁,客人來不及吃完,又要塞下新的食物,就會吃不消而痛苦難受。…
《論語講要》
恭敬、謹慎、勇敢、直率,都是很好的行為,但若違背禮節,那就有弊病。
恭敬若不合乎禮,則必勞苦,而又貽笑大方,例如對長輩行禮,長輩指示「一禮」,就必須一禮而止,如果不止,一定要行三次,那就違背長者之命,行禮反致失禮,可謂勞而無功。…這是孔子說明禮的重要性。雖作好事,也要以禮來節制,始無流弊。
故事: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晉世子申生恭命而死,君子謂之非禮。若恭而不死,則得禮矣。
原文
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謂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曰:「然則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謂我欲弒君也。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吾何行如之?」
使人辭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伯氏不出而圖吾君,伯氏茍出而圖吾君,申生受賜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為恭世子也。
譯文
晉獻公要殺死他的世子申生,公子重耳對申生說:你怎麼不把心中的委屈向父親表明呢?世子說:不行。君王要有驪姬才舒服,我要是揭發她對我的誣陷,那就太傷老人家的心了。」重耳又說:「既然這樣,那麼你何不逃走呢?」世子說:「不行。君王認準我要謀害他。天下哪有沒有父親的國家呢?(誰會收留背著弒父罪名的人)我能逃到哪里去呢?」
于是申生派人去向師傅狐突訣別說:申生有罪,沒有聽從您的教導,以至難免一死。申生不敢貪生怕死。然而,我的國君老了,他的愛子奚齊還年幼,國家將會多災多難。您不出來為國君謀劃政事也就罷了,如果您出來為國君籌劃政事,申生雖死也蒙受您的恩惠。于是拜了兩拜,叩了頭,就自殺了。因此他的謚號為恭世子。
注釋
①晉獻公:晉國國君。公元前676年至公元前651年在位。世子:又稱太子,是天子或諸侯的嫡長子,君位繼承人。申生:晉獻公嫡長子,夫人齊姜所生。獻公寵妾驪姬生子奚齊,驪姬恃寵欲廢申生而立奚齊,借獻公出外打獵之時,驪姬讓太子申生去曲沃祭祀其生母,太子把祭肉祭酒帶回獻給獻公,驪姬在酒肉里下了毒藥,待獻公打獵回來獻上去,以酒祭地,土突起;以肉飼犬,犬死。驪姬誣陷太子弒父。獻公聽信讒言,逼迫申生自縊。公子重耳、夷吾也被牽連,為避禍而出逃。
②重耳:申生異母弟,即晉文公。
③盍(hé):通“何”,何不。
④安:安逸,安適,舒服。
⑤何行如之:到哪里去呢?如,到……去。
⑥辭:辭別,訣別。
狐突:姓狐,名突,字伯行,申生的師傅,重耳的外祖父。
⑦伯氏:對狐突的敬稱。念:記住。伯氏之言:魯閔公二年,晉獻公命申生領兵伐東山皋落氏(赤狄別種,在今山西垣曲東南),狐突勸申生乘機出逃,申生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⑧愛其死:吝惜其死。
⑨子:君之子,指驪姬之子奚齊,時年六歲。國家多難:申生預料死后,其弟兄將因爭奪君位而相互殘殺。“伯氏”二句:是兩個相關的假設句。不出:狐突勸申生出逃,申生沒有聽從,狐突在伐東山皋落氏以后,就推托有病,在家不出。圖吾君:為吾君圖。圖,謀劃,策劃。賜:恩惠。稽首:叩頭到地,最恭敬的跪拜禮。恭:申生的謚號。“恭”是敬順事上的意思。申生明知父命是錯誤的,卻仍然順從而自殺,所以謚“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