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佾】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消文】
孔子告訴魯國掌管音樂的大師說:「音樂是可以知道的!剛開始演奏時,猶如鳥要飛翔前,合起雙翼的樣子,專注而齊整。接著,音樂展開之後,樂聲純淨和諧,各部音節分明、清清楚楚,而且樂曲綿綿密密、接連不斷,甚至結束時,仍然餘音裊裊,如此整首樂曲才算完備。」
【釋義】
「子語魯大師樂曰」。魯國樂師有大師、小師的分別。孔子周遊列國,最後回到魯國,訂定禮樂,音樂才回歸中正。本章就是孔子回魯之後,和魯大師談論音樂的情形。其實禮樂的演變,是先有了樂,才產生禮。人都有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這都不是正常的狀況,如果沒有加以節制就會天下大亂。七情的根本就是「愛」,貪愛一產生,其餘六情就跟著發生。藉著音樂在無形之中,調和七情,心中重歸中正平和,必可避免不少冤枉失控的事發生。
「始作,翕如也」。「翕」是鳥合起雙翼,準備飛翔的樣子。猶如音樂剛開始演奏,全體靜下來,專注而莊重的演奏起樂曲。
「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從」是放縱,讓音樂開展起來。也和吟詩一樣,第一個字不入韻,到了第二個字,就合著韻展開一般。「純」是純一不雜,比喻各種樂器演奏時,都和著同一個調,和諧不夾雜。「皦」原來是指玉石潔白,這裡比喻樂曲的音節分明,各個樂器的音雖然不同,但個個清楚而明白。「繹」是抽絲,樂曲進行就像抽絲一般,越抽越長,綿綿不斷,到了結束,尾聲演奏完了,尚有餘音裊裊,經久環繞。
【故事】
我國春秋時,吳國公子季札到魯國訪問,欣賞周朝各國的音樂。當欣賞衛國的音樂時,季札稱讚衛國音樂很美好,音調深沉,雖有憂思,但不至於窮困。肯定是衛國賢德君主--康叔及武公的德化呀!聽到鄭國的音樂,卻感嘆煩碎不堪,人民無法承受,恐怕是要先亡國呀!如此,聽過各國的音樂,所說的感想,準確的預言到各國的情形。所以一國的教化,音樂豈能疏忽呢!
音樂是滲透力極強的藝術,時下,熱門音樂、靡靡之音充斥,最會亂人心志,切莫沉迷。平時要慎選典雅中正的樂曲,涵養其中,遇到情緒煩動時,才能發揮調和之功。
本篇文字錄自王明泉老師《論語簡說》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