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小鬱亂入系列文章
如何分辨自己只是暫時性的心情憂鬱,還是憂鬱症呢?以下幾個指標幫助你分辨:
1. 憂鬱症讓人極度痛苦
區別暫時心情憂鬱還是憂鬱症的關鍵,在於症狀的輕重:如果心情糟糕到上學、日常生活都無法進行的程度,感到強烈痛苦與極度的悲觀,像這樣的極度憂愁的心情如果持續兩個星期以上,就有可能是憂鬱症。
2. 憂鬱症讓生理機能失序
憂鬱症患者的睡眠型態幾乎會有所改變,如失眠、整天想睡不想動、或是「早醒」,醒來的感覺不是睡飽了有精神,而是落寞。另外食慾也會改變,有人會失去食慾,有的反之;性慾降低。也會出現容易感到頭痛、身體痠痛等各種身體不適的症狀。
3. 憂鬱症無法進行正常活動
平常憂鬱情緒,即使心不甘情不願,不想上學,也還是可以去學校,即使真的需要休息,放假一天就足夠了。但如果是憂鬱症,不論念書、做家事,甚至吃飯、洗澡等日常活動,都會變得沒辦法做。不是因為懶得做或覺得麻煩,而是心裡明明想著「一定得做」,但卻怎樣也做不到,所以感到非常無力與痛苦。
4. 憂鬱症剝奪快樂的能力
在一般狀況下,即使心情很糟,如果問題解決了,心情就會跟著輕快起來;或是如果有好事發生,心情也會好轉;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短時間內心裡也能獲得滿足。憂鬱症卻不一樣,不論發生了天大的好事、問題解決或是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憂鬱的情緒也不會消失,更不會有快樂的感覺。
5. 憂鬱會讓人想死
遇到日常生活中的情緒低潮,即使會變得比較悲觀的看待事情,也很少把人逼到「想死」的地步。但是憂鬱症會讓人陷入負面迴圈思考,認為「我很糟糕」、「全都是我的錯」,甚至幾乎都會想到死亡,多少都會有「死了就好了」的想法,可以說是憂鬱症的一大症狀。
本文摘自:小鬱亂入《是憂憂子還是小鬱?傻傻分不清!》
本文摘自:小鬱亂入《小鬱上身的跡象:憂鬱症的九大症狀》
當感到憂鬱襲來時,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自己呢?
守則一、了解是憂鬱症的關係,不是自己的關係
首先認識到 「自己的負面悲觀的看法是憂鬱症的症狀,通常不能準確反映實際情況」,就像人感冒生病或身體很不舒服的時候,對日常生活中的感覺和想法都會和身體健康時完全不一樣。憂鬱症涉及身體、情緒、和思想,它會影響患者的飲食和睡眠、對自己的感覺以及看待事情的方式。
守則二、接受自己生病
要有「病識感」,很多人會否認、逃避、偽裝、拒絕,不願正視自己身心發出的警訊,但往往「越掙扎,陷得愈深」。不論是身體或是心理疾病,先把症狀控制好,如果放任不管,只會使病情愈來愈嚴重。
守則三、好好休息
調適的根本,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休養,「什麼都不要做」。這雖然看似簡單,但由於容易得憂鬱症的個性使然,反而會覺得「休息會對不起大家」。請認為「現在應該要做的事情就是請假休息」。
守則四、停止問「為什麼是我?」
不停想著「我為什麼會生病?」只會讓人更絕望、更不甘心,也對於情況沒有幫助。或許你已經忽視身體跟精神的健康狀況很長一段時間,現在就是累了,身體跟心發出求救訊號,已經到了需要停下來好好照顧自己的時候。
守則五、以平常心看待憂鬱症
病人常常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生病,因為害怕被貼標籤。但憂鬱症是因為大腦內物質不穩定,就像是感冒、得了腸胃炎或內分泌失調一樣,外在環境跟身體狀況不好等各種原因重疊之下就會發病。應體認自己的「精神抵抗力」變得很差,的確就是生病了,就跟身體免疫力變差就容易生重病一樣,都需要靠專業醫療提供協助,及早治療及早痊癒。如果當成秘密不說、獨自默默承受不採取任何行動,反而會有反效果。
守則六、保持規律作息
憂鬱症不但剝奪人對快樂的感受能力,還會影響身體跟思緒,飲食、睡眠以及生活秩序因此很容易就脫軌。就像感冒了,醫生會叮囑要多休息、多喝水。憂鬱症也是一樣的,先從最基本的保持規律作息,三餐定時,睡眠時間固定做起,避免熬夜,讓身體狀況保持在穩定健康的狀態。身體脆弱,精神就容易脆弱。
守則七、出門曬太陽
儘量外出從事去野外活動,或在公園散步。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在人的大腦底部,有一種叫松果體的腺體,能分泌出一種「褪黑激素」,這種激素能誘人睡眠、使人意志消沉,產生抑鬱不歡的情緒。夏日由於陽光充足,「褪黑激素」分泌較少;入冬以後,由於日照時間減少,褪黑激素會分泌較多。此外,醫療氣象學研究表明,在低溫條件下,人的新陳代謝生理機能受到抑制,容易産生內分泌功能紊亂,導致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會出現心慌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
守則八、參加有興趣的活動,製造感覺好的經驗
這時需要的是放假休息、參加講座、到社福機構做志工、看喜劇片、拜訪好朋友、從事過去喜愛的興趣或培養新的嗜好,如烹飪、歌唱、跳舞。但切記,「活動」不包括喝酒或服用任何未經醫生許可會引起亢奮的藥物。
本文摘自:小鬱亂入《小鬱教戰守則(上):有點憂鬱的時候,我該怎麼辦?》
本文摘自:日好心理治療所《覺得焦慮卻無從求助?焦慮心理諮商讓你安心踏出第一步》
「焦慮」是一種對於未來或即將可能發生的事感到不安的情緒狀態,涉及生理和心理的改變。當人類要預先為接下來的事情做準備時,可能會視程度高低而出現不同的焦慮反應。焦慮其中一個特點在於「高估威脅的強度」。當人感到焦慮,有時可能會錯誤解讀那個東西帶來的實際影響,有時甚至會形成強度過高的「災難化思考」。對於事件越大的負向解讀,可能就會使得原本可能沒有那麼可怕的東西,在心裡成為一個難以緩解的困擾,進而轉變為帶來困擾的焦慮。
生理機制
焦慮通常會讓整個身體開始活動,因為這種高度警覺的狀態,會使得大腦開始進入戒備,進而使得自主神經系統還有與情緒密切相關的神經內分泌系統HPA軸活動起來。在一般情況下,人類的前額葉有能力去調節和處理這些警戒反應,使得在焦慮之後可以緩解下來。但是在過多焦慮、或者是焦慮症的狀況下,前額葉可能沒有辦法很快協助人的身體慢下來時,就會產生一系列的身體(例如胸悶)或心理(例如擔憂)反應。
心理機制
焦慮的另一個特點是它充滿了「不確定性」。當人類遇到一個模糊或者難以確認的未知情況時,會容易因此感到不安,不知道那個「東西」會對自己帶來什麼負面影響。因此人類會開始思考:「我應該拿這個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怎麼辦?」當思考比較負面時,可能會以過度解釋的方式解讀,例如:「我考試考不好,一定是因為我很糟糕」。這會使得一個人的情緒因此更為不安煩躁。當思考比較有彈性時,例如:「我考試考不好,但我也真的盡力了」。這種情況雖然仍會感到不安,但是焦慮程度相較負面思考的狀態,就會平穩許多。
行為機制
當人類感到焦慮,我們會想要找到一個方法讓自己可以緩解一些。但是如果方法不對,雖然可以讓焦慮短暫「消失」或「降低」,不過也可能會讓焦慮的潛在本質持續以一種不令自己喜歡的存在。例如,如果一個人對於人很多的地方,總是感到相當的焦慮,但又沒有辦法不出席,在還沒有找到有效策略之前,可能會使用一些安全行為(safety behavior)來讓自己舒服一些。例如當人開始多起來的時候,就先躲到角落。雖然這麼做,可以短暫使得焦慮下降一些,但這可能會使得內在學到「只要我躲到旁邊,就不會感到緊張」的行為制約。如此一來,一個人可能會長期想要使用這種安全行為策略,但可能同時也失去了能夠從根源處理焦慮的機會。就會使得焦慮持續存在,成為一種負向循環。
專注呼吸:焦慮有一部分是因為注意力分散在外界令人感到威脅的刺激,而專注在呼吸上,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拉回當下。並且也有助於調節生理的緊張反應,例如緩解心跳、減緩呼吸速度。
觀察當下:給自己一分鐘,觀察身邊的東西,例如:「我看到一個黑色的時鐘」「我看到一本黃色的書」。這麼做可以讓自己的注意力回歸到自己身上,而不被焦慮所拉走。
心理書寫:將自己一天當中擔心的所有事情寫在一張紙上,有助於進行自我情緒的調節。你可以書寫任何你想到的事情,將它表達在紙筆上。不一定要是完整的事件,任何想法、感覺、情緒,都可以寫上來。
擔憂時間:每天設定一個讓自己「專心擔心」的時間。在那段時間裡面,就讓自己自由地去擔心任何可能焦慮的事物。在擔憂時間結束後,就讓自己回歸注意力到生活上。
聚焦練習:「刻意」地將注意力放在當下在做的事,可能是吃飯、走路、呼吸、洗手,任何小事都可以。將自己的注意力「拉回來」,放在眼前,有助於減緩焦慮帶來的不安。
在這段過程如果思緒跑掉了,也沒有關係,你只需要提醒自己「回來」就好。因為人類的大腦,很難「不想」事情。因此專注練習的用意,並非是讓人不要想,反而是自在地讓自己流動在當下,最自然為主。
了解焦慮:焦慮有一部分來自於對於「未知」的不安。自我探索焦慮可能的來源,並且找到可能的源頭之後,讓「未知」逐漸變成「理解」,焦慮也會隨之改變。
本文摘自:散步後花園心理諮商所《總覺得提不起勁、什麼都不想做?你可能只是太累了》
每個人身上會形成「對什麼都沒興趣」的背景因素都不大相同,底下是幾個常見的原因:
1. 內在壓力堆積,情緒過載的警訊
憂鬱症的其中一個可能的表現是「幾乎整天且每天都顯著地對所有活動失去興趣或樂趣」,如果你最近發現自己心情很低落,憂鬱無望,影響到生活,可以找信任的朋友聊聊,或是尋求專業的協助,透過諮商瞭解自己,或是至身心科請醫生評估。
2. 檢視造成身體與心理耗竭的原因
乘載過多他人的期待
如果家長不管你做什麼他都覺得不好、不夠,他常對你說你讓他很失望,做什麼都達不到他的標準。當我們的依靠、重要他人、親近的人是這樣看我的,長久下來,我們不只不開心,也可能會收下他們說出口的話,形成一種內化。這些「我不足夠」的聲音開始長在我們的心中慢慢萌芽:「既然我怎麼做都不行,那我幹嘛努力」、「好的標準超高,我好難達到,那不如我直接不做。」、「反正這個我一定也不行…不用試啦…」,久而久之,就會進而影響到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我們生活的動力,以及我們面對新事物的感受。
強烈的自我期許帶來心理負擔
我們期待自己成為什麼樣子的人?我們的期許裡面有我們為自己設下這個目標的原因,進而影響我們看待與解讀自己的成就或生活。達成了目標但是為誰而達、達不成目標的失落、對是否能達成的擔心等,有時會讓我們躊躇不前。或是在巨大的困難中受挫,讓我們覺得一切都好可怕,不敢嘗試。
社會主流文化的影響
我們的文化裡面追求高成就、高薪、外貌姣好等,當我們和主流所推崇的事物不同時,可能會出現許多閒言閒語,甚至是各種評價。在主流文化的壓迫下我們有時候不被接受長自己喜歡的樣子,這些複雜的心情也可能影響著我們。尤其社會對弱勢族群的不友善與歧視,讓我們不只生活有壓力還有身份認同上的壓力,沉重的負擔與生存的不安,帶來龐大的無力感。
3. 「提不起勁」可能不是懶惰,而是身心求救的訊號
這時請檢視是否最近有很大的壓力事件、倦怠。我們的提不起勁有時候也和我們的生活壓力有關,可能這陣子都很操勞,疲憊與耗能之下覺得無力,看什麼都覺得不喜歡。
一、第一步:練習覺察,接住自己的疲憊與失落
日常的反思與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態,觀察自己,都是了解自己很好的方式。無論是自己還是被身旁的人發現,都是你很好的資源。內在的自己與外在的他人一同協助,發現自己好像最近狀態不太好,都很無力,那的確是時候看看發生什麼事了,是該照顧自己的訊號喔。
二、第二步:暫停不是逃避,是身心的喘息權
我們注意到身體發出來的訊號後,會需要一些線索幫助我們更了解它為什麼會出現。在越來越講求效率,忙碌又快速運轉的社會中,我們很常會因為忙著生活而忽略一些身心的訊號,或是發現了訊號但沒有時間理會它,這些訊號沒有被發現到,但它出現是有事情想要讓你知道,我們不去聽他、了解他,它會需要花更多力氣、更大聲地讓你知道它在這裡,進而影響我們有更不舒服的感覺。
如果近期還有重要的事情要忙或真的動不起來,等休息之後再回頭看看它也沒關係,有時候了解自己也是一個冒險,是需要精力跟力量的事,如果現在真的好需要休息,那跟隨身體的需要吧~再找個空擋的時間關照自己。
三、第三步:與提不起勁的狀態對話,一點一點找回感覺
如果這些提不起勁的感覺或訊號會說話的話,它會想對你說什麼呢?提不起勁的時候心裡/腦海裡跑出哪些聲音呀?這些聲音會是我們的線索,我們越了解這些提不起勁的感受,它的樣貌、聲音大小、語氣、來由…等,我們越有機會知道怎麼跟它合作。那些聲音有非常多種可能,可能是很兇的聲音,也可能是哭哭啼啼的聲音,甚至這個聲音可能和你生命經驗裡的某一個角色一樣!讓我們發覺這些聲音所代表的意涵。
四、第四步:回顧你的生命故事,尤其是與提不起勁感覺出現有關的故事
這些感覺可能和你過往的經驗有關,在你生命故事的流裡,你與周遭的人事物互動,長出了屬於你獨一無二的樣子。有些經驗可能讓你受挫,有些經驗帶來消磨一切和對未來無盼望的感覺,也有些經驗可能讓你體會到擁有什麼東西會是快樂或被稱讚的。而提不起勁的感覺也有它的故事,例如它怎麼出現、成長和變化,你的生命故事和提不起勁的故事有時候也會互相影響。在還沒了解它之前,它可能在想像中是一個好壞好壞讓你心累的東西,但我們走近,慢慢的看它後,可能會看見它雖然讓你不舒服,但其實是好溫柔在試著保護你,只是用的方法讓你不舒服。
五、第五步:問問自己,有沒有哪些時刻相對沒那麼無力?
你一定有很棒的特質或能力讓你撐到現在,在你很無助或無望的時候,你還記得你為了自己做了哪些決定、做了哪些事後來協助到自己的嗎?在我們想自己的時候常常想到的都是像被一片大烏雲籠罩一樣,但這片烏雲裡面的你還繼續存在、沒有完全被烏雲吃掉也感覺得到自己被烏雲籠罩,那是什麼能力讓你在烏雲裡可以不完全被它打倒呢?甚至有時候可以讓這片烏雲變小了一點,那是發生了什麼事呢?例如有些人是因為有責任心,有些人是雖然動不了但找到一個讓自己安心的角落待著,有些人是因為還有愛的人活在這世上,不管哪一個背後都有你很珍貴的心意。雖然這一切現在讓你痛苦,謝謝你持續運用你好棒的特質和能力,走到現在,而這些正是你能協助自己很好的工具,能讓烏雲變小一點的方法。
1.稍微有精力一些時動一動,吃飽、睡好,作息穩定,對身心狀態的穩定有幫助。
2.求助身旁信任的朋友或來學輔中心找心理師,聊一聊、說說自己怎麼了很重要。
※學生輔導中心提供全校師生個別諮商及心理測驗的服務,歡迎你到學輔中心。
中心位置:總圖書館3樓(伯南館3F)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上午8:20至晚上5:00(中午不休息,一三五延長開放至晚上7:30)
歡迎預約:可直接至學輔中心預約,或撥打(02)2658-5801轉2231、2235、2236、2238
本文摘自: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同志親密關係暴力防治懶人包》
113-1 我生活中的小確幸 圖文徵稿得獎作品
113-2 我的伴心歌曲 徵文競賽優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