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質切削油與潤滑油技術

生質潤滑油技術:本聯盟發明的2種生質潤滑油(植物性潤滑油與植物廢棄物潤滑油)其磨耗與摩擦性能皆優於傳統石油基潤滑油,尤其摩擦係數約為石油基潤滑油的50%,其節能效果與成本競爭力均極佳。生質潤滑油技術主要是產業技術故只有少量以論文形式發表,如個人資料論文編號: 19,29,55,70,74外,主要以專利發表 (以下皆為第1作者)及書籍出版推廣專業知識:

潤滑油技術:個人自碩士開始即以潤滑油技術為研究主軸近37年,近5年除了綠色潤滑劑外,主要在潤滑油劣化的機械性能影響潤滑性能檢測二個實務技術方向,及三體磨潤系統理論建立進行結合,以提供產業可資利用的專業技術。

潤滑油劣化的機械性能影響: 潤滑劑長時間使用後會逐漸劣化導致性能降低或引起元件表面損傷,劣化因子包含有有水分、顆粒與氧化三大類,如何延長潤滑劑劣化時間以增加使用壽命,是現今產業現場成本與品質最大課題。個人有系統以學理角度分析機制,除論文編號40, 41, 46, 47, 48外,主要有以下:

潤滑性能檢測:分為一般物性與化性的性能檢測,其相關設備與功能詳見微奈米磨潤與界面工程中心(https://sites.google.com/site/micronanotribologylab/about-us/equipment),與創新潤滑油劣化檢測技術,個人創新技術如下4個專利:

三體磨潤系統理論與應用:解決界面存在顆粒之事實,但是國際上卻尚未解開之研究難題,界面無顆粒的二體接觸是理想狀態。所有元件運轉後界面必然存在有第三顆粒(third body),如圖6.17所示,第三顆粒來自機件間的磨屑顆粒、環境污染顆粒、研磨液或潤滑劑內含的微奈米顆粒。這些顆粒有些提升、有些降低界面性能,甚至造成元件失效需要更換。但是一直未有理論解釋其變好或變壞的理由與機制。個人提出國際上最完整的三體磨潤模式:突破過去研究的困難點有(1)表面、顆粒與液體三者的力平衡公式無法建立(2)潤滑油油膜厚度、不同顆粒大小分布與粗度波峯變形三者關係無法建立。本論文整合接觸表面、潤滑劑與顆粒三者之間的力學平衡、運動學、變形理論與流體力學雷諾方程式,以統計方法與負荷分攤機理提出三體磨潤分析架構,建立分析不同顆粒種類、大小與濃度下,求出總真實接觸面積、及其中的彈性、彈塑性、塑性接觸面積百分比、間隙等數值,並可以進一步計算出摩擦、磨耗與接觸溫度。此理論可應用於任何產業的運動元件與結構元件,準確分析與預測其性能。例如軸承、引擎、齒輪、關節、化學機械研磨、機械手臂、加工製造等。圖6.18說明界面顆粒大小的影響,當顆粒700nm在比膜厚hc/s=2.0時,固體負荷百分比已是100%為邊界潤滑,但是若以傳統2體潤滑分析時,固體負荷百分比接近0為液動潤滑,二體潤滑與三體潤滑差異極大,可見三體磨潤系統理論的重要性。圖6.19應用三體磨潤系統理論於磨合過程(running-in process)的實例,提出新2階段磨合過程機制,添加適當顆粒大小與濃度使其達到省時與高品質的磨合過程。 

國科會計畫補助

節能永續綠色製造與傳動聯盟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24 Energy-Saving Sustainable Green Manufacturing and Transmission Allianc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