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現代社會中空間資訊科技的重要性,包括概念、方法與技術及其在社會生活、社區營造、行政管理、資源經理、學術研究等空間議題的應用與反思。
D.空間概念:
a.空間內涵:空間的意義與維度。空間的類別與社會性。
b.空間思考:空間思考的要素。空間思考與空間資訊。
問題探究:利用地圖觀察或標定某地表現象的發生地點,討論其空間分布型態與成因。
E.空間資訊的獲取與處理 :
a.資料來源:空間資料的種類與獲取。網路圖資服務平台。自願性地理資訊。
b.資料處理與呈現:空間資料的處理。空間資料的分析。空間資訊的呈現。地圖設計。
問題探究:針對特定地理議題繪製主題地圖,進行議題討論。
F.空間資訊的應用 :
a.環境與防災:環境品質的查詢與評估。災害潛勢地圖的查詢。
b.人文與社會:文史研究應用。公共衛生應用。產業與商業應用。都市計畫應用。
c.空間決策與民眾參與:公眾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與社區發展。空間資訊與人道救援。公民科學與智慧城市。
G.地理媒體的反思 :
a.地圖的分析與思辨:製圖目的與資訊傳播。地圖的解讀與批判。主流地圖與對抗性地圖。
b.地理媒體的影響:空間資訊結合社群網站的影響力。地理媒體與空間隱私權。
問題探究:應用地理媒體向他人分享自己對某個社會空間議題的看法。
H.空間資訊的實作 :
a.探究與實作:以網路地圖為平台共同參與規劃學校或社區的空間。家鄉特定空間議題。疊合全臺活動斷層與某種重要設施的圖層,評估災害風險。
學分數:3學分
了解環境和人類之間的動態關係,在不同的環境議題下,思考如何維持生態、社會、經濟的永續發展與調適方式。
I.環境變遷:
a.氣候變遷:氣候變遷發生的原因為何?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是否正在變化?氣候變遷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 為何國際社會對氣候變遷的反應有別?國家與個人如何調適氣候變遷的影響?
b.自然災害與土地退化:什麼是自然災害? 什麼是土地退化?自然災害和人類生活有何關係? 土地退化對人類生活有何影響?如何避免或減少自然災害與土地退化的衝擊? 原住民族傳統生態知識(TEK)和生態永續有何關係?
J.資源與能源:
a.水資源和海洋資源:水資源的豐缺和人類活動有何關係? 水資源的開發與分配和國家、區域的經濟發展有何關係? 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人類活動有何關係?海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如何影響國際關係?水資源和海洋資源如何永續利用?
b.能源:化石能源的開發利用和人類活動有何關係?核能是否為乾淨且安全的能源? 化石能源的產銷如何影響國際關係?除了核能外,化石能源還有哪些替代能源? 替代能源是否可以取代化石能源的主要地位?
K.人口與糧食:
a.人口議題:人口倍時和人口分布有何空間差異? 為何有些國家具備人口紅利,有些國家卻出現人口負利? 國際移民和區域社會、經濟與政治有何關係? 當一地區同時出現人口數量與人口結構問題時,人口政策如何擬訂?
b.糧食議題:全球農業系統生產的糧食是否足夠供應目前人口所需? 糧食供應和國民健康有何關聯? 綠色革命與基因改造食物能否解決糧食問題? 縮短食物里程能否增進國家糧食供應的穩定性?
學分數:3學分
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應用在不同的人文社會與環境議題,讓學生以分組探究、實作的方式進行學習,並以多元的方式展現研究成果。
L.地理的研究法 :
a.研究流程:研究的分類。 發掘問題的方法。 蒐集和解析資料的技能。
M.地理方法的應用 :
a.環境與生態景觀 :疾病擴散的空間分析。 原住民族傳統生態知識(TEK)與生活方式的變遷。 都市化與都市生態環境的變遷。
b.文史與藝術 :移民與區域發展。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地理歷史文化背景。 文化資產、歷史現場與現代發展的關係。
c.法規與產業活動 :法規、制度、地權與地理景觀塑造。 工商業活動的區位選擇。 國土規劃與區域經濟發展。
d.觀光與休閒 :農業生產、食物消費、飲食文化與地理環境。 地方文化與觀光產業的發展。 生態旅遊的意涵與省思。
N.地理方法的實踐 :
a.探究與實作 :教師可與其他學科教師合作,指導學生學習。 從學習經驗及日常生活中發掘有意義的問題。 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 蒐集、分析、解釋資料。
展現成果:依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使用各種形式展現以上活動的成果,撰寫心得報告、製作海報、拍攝照片或影片、繪製各式地圖以及撰寫小論文等,並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比賽。
學分數:2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