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社會不平等與社會運動 :
a.社會階層化與社會不平等:什麼是階層化?不同的社會學理論如何解釋階層化所蘊含的資源分配不均等現象? 社會階層化如何表現在經濟資源、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政治權力等不同面向? 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如何影響子女的教育機會?民主社會有什麼重要機制促進社會流動? 社會階層化現象與族群、性別、身心障礙等因素的關係為何?這些因素如何造成社會不平等現象?
b.社會運動:什麼是社會運動?為什麼會出現社會運動?社會運動為什麼是公民參與的重要形式? 臺灣有哪些社會運動曾對社會變遷形成重大影響? 社會運動與政黨活動及壓力團體有什麼區別?
延伸探究:科技與社群媒體對於晚近臺灣社會運動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F.景氣波動與經濟成長 :
a.物價膨脹:經濟成長率對人民有何影響? 比較各國的國民所得時,為何要使用購買力平價指數? 如何衡量生活成本的變動? 物價膨脹的原因有哪些?
b.薪資與勞動市場 :勞動市場的薪資如何決定? 為什麼受薪者關心的是實質薪資,而非名目薪資? 政府訂定基本工資對勞動市場可能造成什麼影響? 工廠外移、國際移工增加、生產的自動化與服務業數位化,如何影響本地勞動市場?
c.景氣波動與失業 :為什麼國外的景氣衰退會導致臺灣出現景氣衰退? 景氣衰退對於薪資與就業有哪些影? 失業可分為哪幾種類型?失業率如何衡量? 「怯志工作者」為什麼會影響失業率?
d.利率與固定投資 :可貸資金市場上,哪些人是主要的需求者?哪些人是主要的供給者? 資金借貸的價格為何?景氣波動如何影響利率?
e.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如何影響廠商的固定投資? 為什麼寬鬆貨幣政策有提振景氣的效果? 寬鬆貨幣政策可能有哪些副作用?
學分數:3學分
G.民主政治與世界秩序 :
a.民主政治的變遷發展 :審議民主與代議民主的變遷有什麼關聯? 民主社會為什麼會產生公民不服從?公民不服從的正當性與爭議有哪些?會產生哪些法律後果與對社會的影響?
b.中國政治與區域和平 :中國的政治有哪些特性?面臨哪些挑戰? 中國的政治與經濟發展如何影響區域和平和臺海兩岸關係?
c.國際政治與世界秩序 :為什麼當代國際組織的成員通常是民族國家或經濟體? 有哪些因素會產生國際衝突?常見的國際衝突型態與解決機制有哪些? 國際的政治結盟與世界秩序的變動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延伸探究:國際政治權力與世界地圖及區域名稱有什麼關聯?
H.法律與社會生活:
a.釋憲制度與人權保障 :為什麼適用法令時應考量合憲性的問題?當發生法令的合憲性疑義時,聲請大法官解釋的程序為何? 有哪些大法官解釋,立下重要人權保障的里程碑?
b.行政行為與法律救濟 :為實踐公共利益的公權力與應受法律拘束的公權力,如何影響人民的日常生活? 如何判定行政處分的合法性?人民提起訴願或行政訴訟的重要程序要件有哪些? 什麼情況下人民可以請求國家賠償?什麼情況下國家應對人民補償損失?國家為什麼要賠償或補償人民?
c.民事關係與權利保障 :民法對於財產權、身分權與人格權的保障有什麼基本差異? 人格權的保障與公益之間應如何衡量?
延伸探究:侵害他人的財產權與侵害他人的人格權,其賠償責任與範圍有何差異?如何判斷其差異的合理性?
d.資訊生活與刑法規範 :現代社會中資訊生活為什麼需要有規範?有什麼重要性? 在刑法中與高中生密切相關的資訊生活重要法律規範有哪些?
延伸探究:在資訊生活中,一般人較常觸犯的法律規範有哪些?
學分數:3學分
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現象的議題或問題出發,培養社會探究能力的四個要項:「發現與界定問題」、「觀察與蒐集資料」、「分析與詮釋資料」及「總結與反思」。
「發現與界定問題」是對想要探究的議題或現象提出具體的研究問題,有可能是指認一個尚待說明的現象,探究一個現象形成的原因,或是影響現象存在的機制。
「觀察與蒐集資料」是針對研究問題進行資料搜集,搜集資料的方式與資料性質因研究問題而異。
「分析與詮釋資料」著重證據基礎,可運用不同的分析工具與分析方式,說明資料如何回答研究問題。
「總結與反思」是導引學生思考社會探究的意義,以
及在探究過程中,所可能形成的其他研究問題。
課程實施可從「社會參與行動方案」、「日常生活的意義理解與探究」、「經驗事實的描繪與量化探究」以及「規範或論述的反思探究」的實作取徑中,擇一或選擇混合取徑進行探究。
學分數:2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