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提早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學習如何將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好,有能力掌握自己的生活。
文 蘇仟雯
2016-08-18 00:00 更新:2023-03-11 05:45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2639?fromid=articleend&id=006243
賴床的早晨、尚未整理好的書包、進教室後發現漏帶了水壺或美術用品、晚上睡前驚覺忘記清洗午餐餐盒……當孩子用這樣兵荒馬亂的節奏在過生活,白天上課也很難帶著穩定的情緒好好享受課堂的風光。
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提早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學習如何將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好,有能力掌握自己的生活。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論指出,學齡前孩子的發展階段為自動自發(initiative)與退縮愧疚(guilt)。這個階段的孩子會試圖獲得父母的認同與支持,進而發展出對自己行動的責任感。
在這個時期,孩子可能會興致勃勃地要想幫忙洗碗、拖地,若大人怕有危險、怕增添麻煩,心想著長大一點再說,孩子自動自發的念頭恐怕一去不復返。再大一點,就邁向沙發馬鈴薯之路。因此趁著有意願的時候,打鐵趁熱,放膽的讓孩子來學習吧。
大人習以為常的日常能力,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卻是模糊的模樣,因此在嘗試前,有必要好好說清楚、講明白,讓孩子心中有規準可循。
而生活自理能力包含在生活管理裡面。生活管理的面向包含了許多,像是能穿脫衣褲鞋襪、遵守促進身體健康的飲食內涵等,都是生活管理能力的範圍。
發展生活管理能力,不用捨近求遠,日常的例行性活動即有實用性技能,能為孩子的未來做有形的預備。
有許多教材的內容便是在引導孩子學習與修正在家中、學校及公共場所中該有的生活管理能力,建立正確的認知基模。
《我是小小禮儀家》這套書的內容能讓孩子反覆念誦有趣的三字童謠,加深孩子的印象。書中文字皆搭配生動活潑的圖片,讓孩子容易理解內容,並指出日常生活中的錯誤行為。
《頭好壯壯食育系列繪本》內容貼近生活經驗,非教條式的說理,而是設計小動物遇到問題後,試著解決並從中獲得答案。裡面的蔬果用真實圖片呈現,附錄還提供食譜,閱讀後可以親子動手實作,很實用。
《快樂寶貝學習系列 — 生活連續圖卡》分為「生活自理篇」、「生活事物篇」、「生活遊戲篇」、「生活事物篇」,每篇都有12單元,共計36 單元的順序圖卡故事,附有使用手冊,內含每一單元的主題教學引導及每張圖卡的文字述說,工作分析順序清楚,讓孩子能從圖卡的操作中,了解正確的使用程序。
在孩子有了正確的認知後,就需要將模擬過度到真實情境,孩子才能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類化。讓孩子的生活管理能力能現學現用、立即有用。
孩子知道怎麼做、想要試試看,不代表孩子實作時有辦法辦到,若一件事情反覆地失敗,比較慘的時候還被想尋求其認可的爸媽責罵,孩子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傷,這樣就會悄悄演變成發展危機。
雖不過度保護孩子、決定放手讓他們試看看,但孩子的熱情,是需要用細膩的心來照顧,因此,需要技巧來協助孩子過度能力的落差。
大人可以掌握部分參與的原則,以洗碗為例,有許多可調整的部分,可以針對孩子的狀況與情境,選擇其中適合的方式,給孩子任務:
1. 調整材料和設備:將不會打破的餐具交給孩子清洗。
2. 調整技能順序:可以先讓孩子練習用紙巾將碗擦拭乾淨,再由家人協助沖洗。
3. 調整規則:負責協助收碗盤到水槽、將洗淨的碗盤放入烘碗機。
任何的生活管理能力,都可以透過部分參與原則、個別化的適性調整讓孩子參與任務,從中養成好習慣、培養責任感。
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願意給孩子多一些的呵護,當下孩子看似是幸福,只是在孩子自己長長的生命中,父母無法用這樣子的力道呵護孩子一輩子,同時也間接剝奪了孩子自己創造幸福的能力。
當孩子養成能生活管理的好習慣,便具備在社會上獨立生存的基本功夫。長大後,在職場、家庭之中有足夠的能力擇其所愛,甚至能為周遭的人、關心的議題盡力時,便發揮了生命的最大潛能,實踐心目中理想的自己。
有些家庭,沒辦法給孩子得天獨厚的物質生活,甚至,孩子需要比同齡的小孩辛苦一些,卻依然能養育出心理素質強大的孩子。Ms.蔡蔡老師分享一個女孩曾哭著向她談起心事,然而那煩憂竟不是課業、不是同學相處,而是到單親母親的美容院幫忙時的挫折與委屈⋯⋯
文 Ms.蔡蔡
2021-04-15 12:06 更新:2023-05-03 11:10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6504?fromid=articleend&id=004246
本文重點摘要
改聯絡本是導師的例行公事。每天三十本,仔細看過以後,思索回應再下筆,往往就是一兩個小時過去。那天早上映入我眼簾的,是班上英文小老師的生活札記。
昨天的主題「責任」,多數孩子討論的不外乎是當學生的責任,或是養寵物、衛生習慣養成的責任等等,唯獨她,很少見的提到平日總是避開的家庭話題。還沒來的及找她來聊聊,時間就已經飛快地來到我的課前了。
她,性格倔強,雖然有些散漫,但總是努力想要善盡職責,是個可愛的瞇瞇眼女孩。總會記得在上課前來問我需不需要幫忙,然後順便抱怨一下考試,或是偷聊聊班上的八卦,再蹦蹦跳跳的回班上做課前準備。可今天,孩子低垂著眼瞼,默默飄到我身邊,才剛開口問她發生什麼事了嗎?沒過幾秒,眼淚已經簌簌落下。
問她跟同學吵架了嗎?她搖搖頭。家裡發生什麼事了嗎?她點點頭。那想要跟老師談談嗎?她又搖搖頭,可嘴巴說不要,身體卻默默靠過來⋯⋯嗯,那我就再等等她。
等到孩子情緒恢復一點,聽完帶著鼻音斷斷續續的描述,我大約得到了事情的經過。我知道小孩跟媽媽感情很好,家中開了一間小小的傳統美容院,她從國小開始下課後就會過去幫忙,卻不知道她常常和媽媽忙到十點,一起收拾好店面才回家;我知道她和媽媽與兩個姐姐同住,卻不知道,原來爸爸當年的不告而別後,還留了一屁股債讓媽媽處理。人都不住同個屋簷下了,一家人情緒還得隨著狗屁倒灶的未竟事務起起伏伏⋯⋯。
但這些都只是背景故事,雖然已經夠讓人心疼。孩子之所以心情低落,是因為幾天前她幫客人洗頭時,客人一直不滿意,被提醒了兩三次以後,她也盡量改變服務方式了,客人音量卻開始提高⋯⋯於是媽媽走了過來,劈頭就是對她一頓罵,轉身向客人道歉,然後叫她自己先回家。
孩子在回家路上便難過得哭了。到家後,終於等到媽媽快半夜回來,女孩馬上湊上去道歉,媽媽卻似乎不想理她。隔天孩子繼續找機會跟媽媽道歉,媽媽還是不太說話,所以她說,這兩天她也不想再跟媽媽講話了。話雖說的硬,相信任何人都看的出來這並不是真心話。
看著一個這麼懂事、雖然覺得委屈還願意不斷跟媽媽低頭的早熟孩子,實在很心疼。除了安慰之外,我也試著從媽媽的角度思考。孩子一直不懂,為何她認為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媽媽當時卻是罵她?我只能告訴孩子,媽媽這麼多年以來獨自撐住家庭並不容易,尤其身處服務業,有時候在突發事件的當下,不得不先以客人為優先,她是否可試著稍微理解?
再者,也許媽媽心中也有很多自己的煩悶事,所以一時無法放鬆心情把她的道歉聽進去。媽媽不想理她,可能是長時間累積了很多情緒的結果,或許是真的心力交瘁了,並不一定完全是針對孩子與這次事情的反應。
我很欣賞孩子願意不斷努力嘗試溝通,可是既然眼下媽媽不想說話,我們可不可以先尊重她「不想講話的權利」?然後再一起想想看,或許有別的方式能和媽媽溝通?我問女孩,有沒有什麼是媽媽每天一定會注意到的東西?她想了想:錢包跟手機。
於是我提了一個想法:「要不把心中想說的話,寫成紙條,貼在手機上或是留在錢包裡面,讓媽媽可以看到?也免妳不講話、我也乾脆不要理妳的場面重複上演,久了,可能真的會讓彼此心中有疙瘩啊。」她點了點頭,擦乾眼淚。我請她平復好情緒,再回教室上課。
過了幾天,她又恢復了蹦蹦跳跳的模樣。問她跟媽媽和好了嗎?她笑瞇瞇的點點頭。不知道我的建議有沒有被採用?無論如何,好了就好。
有些孩子,家境不錯,但生活散漫無目標,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抱怨計較;有些孩子,從小面對比其他人更多的難關,卻反而埋怨得更少,做事積極、心理素質更強大。我很敬佩這位媽媽,或許她提供孩子的物質環境不是最好、陪伴孩子的時間也不是最多,但我看的出來在她的陪伴與養育之下,這孩子沒有歪掉,而且還比一般同齡者懂事堅強、願意負責。
我也很佩服這個孩子。就像我一直以來的理論:事在人為。大環境如何,很多時候不在我們掌握中,成人會遇到難以預料的難題,孩子更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我們絕對可以決定要用什麼態度去面對所處的環境。只要持續累積微小能量,總有一天可以變得夠強大,強大到足以撥開擋在我們面前的那些障礙,慢慢的、堅定的往心目中更理想的狀態前進。
身為家長,我們帶給孩子的無形影響,是祝福還是阻礙?身為導師,當你可以推薦班上一位同學去申請獎助金,面對家境同樣需要協助的兩位學生,你會不會優先考慮做事盡力、態度積極的孩子?事在人為。只要願意努力,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責任感如何培養?教師經常遇到學生家長過分溺愛,讓學生喪失負責任機會的情況。彥佑老師分享透過負責任的例子和家長溝通的經驗,也提供10個學生生活中能負責任的例子,讓家長能培養孩子成為能負責任的人。
文 彥佑
2017-12-15 01:05 更新:2023-02-16 05:45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4246?fromid=articleend&id=006243
開學不久時,有一位家長在大門口,與我閒話家常,聊到了:「老師,您會不會要求孩子要負責任?」言下之意,好像認為自己的孩子,無法盡到自己的責任一般。她說,她的小孩,從小個性就很懶散,一二年級的時候,常會忘記帶聯絡簿、餐具,於是一通電話,家長就專程送來,送久了之後,發現「電話」好像可以解決一切⋯⋯;家長坦承,是她自己對孩子太寵、過份溺愛,怕孩子沒帶到東西會受到處罰⋯⋯。
我告訴他,我是一位會要求孩子盡責任的老師,我也舉了一些例子讓她參考。例如,當孩子忘記帶東西到學校時,不要每一次都協助處理,可以試著讓孩子想辦法(也許是和同學共用、向別班的同學借、自行在書包裡放一份備份的),如果真的想不到辦法,便讓孩子接受班級的處分公約;當孩子有了這樣的經驗之後,以後就會把「忘了」的事件,當做重要、在乎的事來看待,否則,孩子永遠覺得,只要撥電話就可以達到目的,永遠無法學習責任感。
家長平常可以帶孩子一起看老師所抄的聯絡簿,一項一項地核對是否完成,讓孩子自己做個小記號以示確認;可以讓孩子自己完成一件家事,請孩子說說看如何完成、接下來的步驟是怎樣、覺得自己做的滿意嗎?
可以交代一件長期任務給孩子,每天自行做紀錄,並每日檢核,養成每天把它當做必做的項目;可以和孩子約一個時間在哪裡見面,如果時間錯過,則失去機會,養成對時間的責任感。
這種責任感的培養,是要在平常中慢慢累積的;要告訴孩子一個觀念,做事情並非做給別人看的,而是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相信,只要家長能利用一些智慧,應該就能養成孩子負責任的好本領了。
讓小朋友自行檢查聯絡簿,並逐一檢閱。
讓小朋友主動把作業、考卷、通知單等拿給家長檢查。
讓小朋友學會今日事今日畢,並請孩子說說看今天完成了什麼。
讓小朋友學會整理自己的房間、書包等。
讓小朋友學習做家事,做好與做壞都沒關係,但要養成習慣。
讓小朋友自行規劃晚間、假日的活動,說說看自己的想法。
外出時,讓孩子嘗試做一種決定,提醒要有周全的思考。
學會「擇你所愛,愛你所擇」。
學習和孩子有個「時間」的約定,如幾點見面、幾點接送。
學習讓學生記錄自己的就寢時間、起床時間;甚至讓孩子自行起床。
在學校老師負責教導督促,回家後家長陪伴關心,才能塑造孩子的最佳學習環境,但對於家庭功能失調的孩子,學校的角色就顯得尤其重要。在教育現場碰上不符合一般想像的家庭,身為導師,我們應該如何面對?
文 Ms.蔡蔡
2020-09-20 18:37 更新:2023-03-03 05:45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6146?fromid=articleend&id=006504
「老師~我爸就是下午出去上班,凌晨3、4點回來,早上叫他幫我簽名就會叫我不要吵他睡覺啊!有時候不爽還會吼我咧,不然要我怎麼辦?」SC 對我露出招牌的無奈臉。
從入學開始,他的聯絡簿就是有一搭沒一搭的交;就算交來也常常沒簽名,生活札記九成充滿負面情緒,怎麼鼓勵也不見效果。回家作業全部完成的次數更是少到不行,常常是一樣都沒寫。
為了塑造孩子最佳學習情境,老師都會希望跟家長保持良好關係。在學校我們負責教導督促,回家後父母陪伴關心,若觀察到任何狀況,透過聯絡簿、電話,老師可以很快的跟家長搭上線,親師生連成黃金三角,一起思考、處理問題。
以上,都是所謂理想情境。然而,在教育現場面對不符合一般想像的家庭,身為教師,且是導師,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可以怎麼面對?
在剛入學時,SC 的資料卡就讓人很難不注意到:高風險家庭通報。爸爸有身心症,在家會對媽媽動手動腳,嚴重時曾拿菜刀傷害媽媽,報案電話是他打的。當警察趕到現場時,見到一個孩子躲在角落啜泣,當時,他只有小學五年級;媽媽有輕度憂鬱,時不時會消失好幾天,沒有人找得到,等到她想通了,就會再自己出現;爸媽靠地下事業維生,多次出入警局。家庭結構不穩定,需要老師多關心。
惦記著這些,一開學我就想好名目,找他過來聊聊。孩子說媽媽已經好幾天沒有回家,他最近的「媽媽」是爸爸店裡的員工;爸爸最近決定開始經營卡拉 OK,下午開始營業,凌晨關店;目前這個阿姨跟他們一起住,爸爸叫孩子叫她媽媽,他抵死不從。
我開始想像在眼前的這個孩子,小小年紀就要承受這麼多大人世界的複雜,多令人心疼。雖然平時他上課超愛講話,不講話就是趴睡,功課也都沒在寫,總是讓老師頭痛……但我隱約感覺到,他的愛講話,是不是因為得不到關心、還是要掩飾不安焦慮?常常趴睡,是不是因為家裡店面的經營影響到他的作息?功課沒寫是不是因為在家沒人督促陪伴?既然來到我的班,我可以為他做些什麼?什麼對他來說是最重要的?
對於家庭功能失調的孩子,學校的角色就顯得重要。親職教育做得好,學校就只需要扮演輔助的角色,其他的部分自然就都會到位。相對的,來自較破碎家庭的孩子,不見得就一定有狀況,有些可能反而更懂事,但如果因為家庭的狀況而影響到孩子,那麼整個教育體系就應該更用力動起來。最好的情況,是把家庭一起帶入輔導體系,從根源處理起,但通常這部分的配合度不高,所以我們只好退而求其次,至少讓孩子把學校當成一個可以安心成長的所在,知道自己還是被人關心的。
回到聯絡簿上,老師為什麼要學生每天交聯絡本?絕對不是因為每天改30本很好玩。當然,也有老師不會很介意學生是否每天準時交齊。但是,對我而言,我希望透過每天抄寫回家待辦事項,養成孩子負責任的習慣,回家後知道有哪些功課要寫,並能一項項完成。
另外,我也期盼透過孩子拿給家長簽名的動作,喚醒某些家長身為養育者的責任感,陪同孩子一起完成功課,再予以簽名。我知道很多爸媽工作十分忙碌,也因此更敬佩那些努力擠出時間注意孩子是否完成作業的家長。人都有懶惰的天性,孩子的自律性不太容易突然自己冒出來。若能夠在一開始先陪孩子把負責任的習慣建立好,等後面上了軌道,家長也不必再每天盯寫作業、收書包了。
對於 SC 的聯絡簿,我試著幫忙想方法解決總是沒人簽名的狀況,我可不想因此讓孩子在聯絡本抽查時,因為家長的緣故被記警告。我請他下午回家後,就先把它打開,放在爸媽出門前一定會經過之處,筆也一起放好,請爸媽上班前(通常是他回家不久後)就先幫他順手簽好名,再出門。我的想法是,據他父母的生活作息,這時他們應該睡飽了心情好,這樣總比早上他們累得要命剛回家才睡沒幾小時就被吵醒追簽名,來得人性化一些……這個方式總會稍微提高簽名達陣率吧?!
也許是家長也被我的關心電話煩到受不了了,後面幾天,聯絡簿竟然都有準時簽名。於是我也打電話去謝謝爸媽的幫忙。家長有時候也是需要被鼓勵的, 哈哈!
又過了幾天,孩子拿著作業到我辦公室補交,接著,他竟然很正經的坐下對我說:老師,我想要認真念英文跟數學。當下我心中真是驚訝加問號,這傢伙平常連我叫他背單字都要討價還價的。他說,以後想要跟叔叔一樣當工程師,寫程式需要用英文跟數學,而且厲害的書都是用英文寫的(痾,是這樣嗎……),就算當不成工程師也是需要英文好,所以他要開始認真。
姑且無論之後他可以堅持多久,至少曾有這個心,有這個想法,聽到這邊,我鼓勵他之餘,忽然覺得他又長大了。
教師節前後,又想起這個孩子。畢業後的連續幾年,他都固定寫滿滿一張卡片寄到學校來。
有一次還帶了杯超商的熱拿鐵來找我聊天,說他目前正半工半讀,希望能如期完成學業,趕快自立,然後帶媽媽過來一起住。
聽著聽著(他還是一樣的愛說話),突然覺得手裡這一杯拿鐵,怎麼溫度這麼剛好,又特別美味。
許多孩子放學後會到安親班,回家功課完成也都經過安親班老師檢查,但有時這樣的做法反而讓孩子對學習被動,覺得「反正錯了也有人抓錯」,更因此埋下「粗心」的種子⋯⋯張道榮老師跟家長分享他檢驗孩子真正學習狀況做的「實驗」,語重心長提醒家長⋯⋯
文 張道榮
2016-04-07 00:00 更新:2023-05-01 23:18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2227?fromid=articleend&id=006194
本文重點摘要
許多孩子回家功課都是在安親班老師的檢查下完成,有時反而讓孩子對學習被動,覺得「反正錯了也有人抓錯」,因此埋下「粗心」的種子⋯⋯張道榮老師分享,他是怎麼檢驗孩子真正的學習狀況,家長又該怎麼和安親班溝通?以下是他給家長的一封信:
各位家長您好!
最近,老師在班上做了些小實驗,希望能檢驗出孩子真實的學習狀況,我的方法包括有:
1. 事先沒有註記在聯絡簿,等到當天早上學生入班後,再告知他們要考聽寫。但我會提醒他們,把握下課時間自己先複習,甚至可以拿枝鉛筆,在課本上再把圈詞寫過一遍,增加印象(我出的20個聽寫詞語,通常15個來自圈詞作業)。
要考試的那一節,我再給學生5分鐘定下心來自習,然後才展開聽寫的朗讀。有的孩子平常表現不佳,還曾低於80分被我罰抄過課文,此時願意坐下來接受老師的建議,好好複習,居然也有80幾、90幾的分數。但很可惜,也有孩子平常總是90以上的輕騎過關,在老師宣布當天抽考的時候,分數卻整個掉下來,讓人吃驚。
2. 數學作業簿、國語習作等特定單元與頁數,前一天沒當回家功課,但隔天利用上課時間來教導指定頁數的題目,並且隨後帶著全班檢討,老師再收來批改。
有的孩子平常作業繳來,都是滿分或甲上,這時由我來做課間指導的進度,上課屢屢恍神,收來批改也發現不少錯誤,甚至錯太多了,讓老師得要加罰一篇短文當做薄懲。
以上兩則例子,其實都是一種警示,代表班上不少孩子,平常在安親班都已經被「餵食」得好好的,但在那裡,並沒有確實教導他們覓食、進食的能力。
在安親班做完功課,天經地義的會讓老師來檢查(很多時候我對他們是心存敬意的,因為他們這樣服務二、三十個小孩真的很辛苦),如果發現錯誤,一定要你改掉,不管改的方式合不合理。長久以來,也就養成孩子寫完根本懶得檢查,反正等下就有安親班幫我把關,他們圈起來的地方我再去改就好了。
如此的消極態度,往往導致老師在課堂檢討習作習題時,他們懶得聽、不專心,因為他已經料定自己的作業絕對不會出錯,幹嘛還跟著我的腳步,專注找出自己的錯誤、誠實檢驗自己的缺漏呢?而平常就疏於「除錯」,遇到大考更可能發生狀況,導致粗心錯誤連連。
在安親班或家中複習聽寫,也是那裡的老師和爸媽的苦差事,孩子被動的接收可能會考的重點與資訊,甚至孩子曾不經意的說:「我昨天才做過這一張!」想當然爾,這種例行的、有事先通知的小考,因為有大人的捉刀,孩子都能考得不錯的成績,但大考呢?沒有人可以事先拿到多變的考題,一定摔得重、 跌得慘。
懇請您與安親班老師溝通,往後只要檢查本班孩子作業是否完成,不要再幫他們找出錯誤逼著他們改掉,這樣,孩子在課業方面的責任感才會逐漸建立起來,即使粗心太多被我罰重寫,他才會警覺自己該負上什麼責任。
懇請您與安親班老師溝通,不要再拿跟學校相同教科書版本的測驗卷讓本班孩子先寫過,除了作弊和欺騙,我實在想不出其他適合這種行為的形容詞。這種價值觀對孩子而言,非常不好。
老師的理念或許曲高和寡,短期內也會造成家長、孩子的極不適應,但長遠看來,您絕對希望孩子念書愈發自動自發,步向日後的學習階段才能茁壯、成長。
學步時、學單車不怕摔,往後才能走得穩、騎得快。運動是如此,課業學習也是如此。從現在算起,3個月內將展開暑假,這也代表本班即將分離、重新編班。老師能改變孩子的機會不多了,願與您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