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論壇
講者:任宗浩教授
課程經驗分享講者
高雄中學
李麗偵、盧政良
簡歷
台灣師大化學系、台灣師大化學所碩士、高中化學學科中心專任研究教師
高師大物理系、台灣大學物理博士、南區探究與實作推動中心兼任研究教師
課程分享大綱
許多人乍聽身體的探究所想到的會是影響心率、血壓、呼吸等因素的探討,相關的探究多往生理學靠攏,認為對於非生物教師而言,學科知識的負載太大,而難以切入。而我們這幾年課程執行的經驗,從現象觀察以及資料蒐集開始,學生的探究主題包羅萬象,從發現問題、AI協作、實驗設計... 最精彩的是如何量化許多看似難以量化的”感覺”,例如視錯覺、時間感、感官對刺激的敏銳度…等,搭配科學筆記、推論統計、論證能力...等,累積了一些經驗與成果。我們將會分享課程實施的脈絡與演進,並實作一段AI協作的推論統計課程體驗。
台南一中
何興中老師
簡歷
現任:台南一中專任物理教師、國教署探究與實作南區推動中心執行秘書學歷:清華大學物理系、彰師大特教資賦優異研究所碩士、高師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博士曾任:台南一中教務主任、學務主任、科學班主任…、新世紀領導人才培育營講師、輔導員、總幹事… 、106國中教育會考全國試務會總幹事規劃:108課綱自然科探究與實作課程設計、領導人才培育營課程設計、學生志工服務營隊、南一中經典閱讀營課程分享大綱
講題: 如何將程序性知識與知識論知識融入探究與實作課程設計
1. 108課綱自然科探究與實作課程四個學習內容: 發現問題、規劃與研究、論證與建模及表達與分享。
2. 實施多年後,自然科老師已經熟悉探究教學的學習內容以及操作方式,也發展出多元的評量方式。
3. 學生獲取內容知識之外,還需要具備程序性知識和認識論知識,才能真正掌握判斷資訊真偽、分析問題本質的能力,這有助於培養學生判斷和分析各種科學資訊的能力。然而,現有教育體系對後兩種知識的傳授不足,這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教育議題。
4. 所以嘗試在探究教學中融入程序性知識和認識論知識,除了讓學生理解知識內容外,需要具備程序性知識來判斷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和適用性;需要認識論知識作為對實驗結論的多元化解釋以及對不同結論之間的質疑。
馬公高中
陳儷秈老師
簡歷
生於澎湖、長於澎湖,打算老死在澎湖任教於馬公高中物理科設計多元選修課「廚房中的奇門遁甲」、「我的澎湖綠建築─少就是多」、「所謂的超自然現象?」幸福力協會課程推廣教師新北市明德高中
陳育仁老師
簡歷
一、新北市立明德高級中學物理科教師。二、新北市自然領域跨校跨科核心共備小組總執行。三、國教署探究與實作北區推動中心物理科研究教師。課程分享大綱
本分享從教學實例出發,提供了一個思考架構,引導學生從思考上去論證控制變因的控制、設訂操縱變因及應變變因的操作型定義,以及實驗操作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等。幫助學生系統性的檢視自己的實驗規劃,達成規劃與研究的優化。
從尋找實驗數據的規律性開始,到引導學生從基本定律出發去論證變因間可能的數學關系之建模教學等完整的自然探究與實作教學。
文華高中
李佳浤老師
簡歷
學歷: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現任:臺中市立文華高中教師兼學務主任、國立台南一中公民與社會學科中心 種子教師、研究教師經歷:台南市聖功女中教師、國立台南二中教師、臺中市立文華高中 第十二屆教師會會長、東海大學、彰化師範大學兼課講師獲獎紀錄:1.「府城採借 中區文化再造」課程獲得教育部105學年度 高中優質化教學創新教案 特優2.「未來市民」課程榮獲110年教育部教學卓越銀質獎課程分享大綱
1. 課程發展歷程:學習、遷移
「府城採借 中區文化再造」~地方學發展有限? 地方學只是窄化的學科? 如何由地方學跨越到「世界城市論壇」,如何給予學生「遷移」的能力? 夢想好遠,築夢踏實。 一位老師,想帶領學生跨海探索更大的世界。
文華高中寧夏路上教學團隊,從開設特色課程,轉型課綱多元選修,串聯校必專題課程,深化城市比較與跨校交流,對接探究與實作,多年的課程耕耘,在於培養具有全面性、遠見性的「未來市民」。
2. 實行中的困難:質疑、摸索、實驗
經費與風險,一個瘋狂的計畫!您會說故事嗎?如何尋找夥伴?夢想在海的那一頭,如何與大學合作?如何帶領學生深入議題?
公民科李佳浤老師、歷史科廖彩真老師、國文科周羿足老師、地理科王彥妮老師、美術科高嘉宏老師,展現跨域跨科,能力統整,利用「探究與實作」的研究方法與「MACRO」理念模組的循環思維處理課程中社會、區域、人文、美感等議題,以聯合國「世界城市論壇」為標的,訓練學生藉城市對比,分析兩地異同、形成問題、提出方案、反思回饋;課程結合各學科領域,培訓學生具備「在地認同、跨域比較、系統思考、轉換執行」等能力。
3. 解決的過程:說服、合作、共好
一場奇幻的旅程!大學與校內、外的支持,還有校長的私房錢?點燃師、生的熱情,為學生找到展現自我的舞台!
板橋高中
張淑惠老師
簡歷
1. 擔任109-112學年度國教署社會探究與實作(南區)研究教師2. 擔任國教署108-112學年度社會探究與實作課程計畫檢視委員3. 擔任國教署高中地理學科中心109-112學年度研究教師4. 擔任國立清華大學S2計畫講師、高階人才5. 擔任國教署108-109學年度普通型高中課程總體計畫全國課程計畫檢視委員。6. 102-105年借調國家教育研究院擔任研究教師主責研修108課綱7. 101年第六屆兩岸四地學校改進與夥伴協作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人(國家教育研究院)。8. 指導學生參與多項學科競賽並獲獎,如高中地理奧林匹亞 北北基高中小論文比賽等。9. 參加全國各項教案比賽 ,如國教署性別平等融入教案比賽10.參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總綱普通型高中課程架構研修委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綱要研修副召集人暨地理科研修委員、跨領域小組成員、國家教育研究院整合型計畫二之子計畫三課綱轉化研究之普通高中組、整合計畫一之子計畫一地理科課程素養導向教材及教學案例之研發委員、教育部高中優質戶外教育協同研究教師11.相關著作:與課程、教學相關達12筆。課程分享大綱
社會領域探究與實作「無塭卻有溫,要溪不要溝」—啟動在地關懷的一把鑰匙
社會領域探究與實作—地理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程,旨在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應用在不同的人文社會與環境議題,讓學生以分組探究、實作的方式進行學習,並以多元的方式展現研究成果。板橋高中的教學規劃表以四選二中的環境與生態景觀:「地Ma-Ⅴ-3都市化與生態環境的變遷」;法規與產業活動:「地Mc-Ⅴ-2 工商業活動的區位選擇」。此次我試以「都市化與生態環境的變遷」讓學生對於生活周遭都市計畫區、重劃區等,對生態環境變遷與地理景觀的塑造。
其中,都市計畫是預測未來都市發展所需的土地規劃,除了市場機制、公平正義、公眾參與的考量外,也反映不同時代人與土地的互動思維。此次,學生的成果在以下情境的角色扮演中完成相關的要求。「為瞭解在都市擴張的過程中,具有未來規劃性的都市計畫是否有考量到市場機制、公平正義、公眾參與與生態環境等面向,以及過程中是否有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觀點。學生成果方面,我設計情境,讓學生有更多元的表現。一家媒體公司想徵選在雙北地區居住年輕人製作的紀錄片,來敘說自己家鄉的故事。由於你們已經學過社會領域探究的方法與流程,所以將地方記錄片的作者參與這次的構想徵選,對甄選專家說明地方記錄片中呈現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觀點。說明會當天你將根據自己的構想背景,說明並提出問題與自我的反思。」上述的成果以五項標準進行評量:1、在都市擴張、都市計畫面向說明與反思;2、說明生態環境變遷;3、探究的方法與流程說明;4、人地關係加以說明與反思;5、與專家互動之口語表達與適當儀態。
此次分享以王同學與何同學的新北市五股、泰山、新莊區的塭仔圳,從早期低窪淹水的塭仔川,到現今的重劃區為例,說明學生在此次專題製作的過程中,土地的開發、防洪功能、經濟起飛代工產業、黑手職人文化的故事。另一位王同學對於板橋湳仔溝的浮洲生態與工業區入侵的混雜所導致的現象探究,到未來應可回歸更為著重生態的湳仔溪的認同與期待。無論研究區是何者,透過社會領域的探究與實作課程,期待學生更有溫度進行知行合一暨在地文化反思的過程。
大灣高中
孔慶麗老師
簡歷
2015年 轉換學思達教學2019年 創新教學高中組銅質獎2021未來教育 入選台灣100教案(多元選修課)2023未來教育 入選台灣100教案(社會探究實作課)課程分享大綱
1. 社會探究實作課程V.S. SDGs課程設計
2. 探究實作課程共備社群運作
3. 探究實作課程操作策略
4. 探究實作課程設計內容
5. 從教師觀點及學生觀點的課程後設反思
中和高中、鳳新高中
吳岡旆老師 、王瑋臻老師
簡歷
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種子教師課程分享大綱
分享主題:探探究,作實作─食在府城
本課程設計以「臺南府城雅食」作為探究情境,選取探究與實作的課綱條目「文史與藝術」、「觀光與休閒」,從學習表現第三構面模組化地理科探究與實作課程,結構以「情境引入」、「問題發現」、「資料蒐集與處理方法」、「創新行動方案」四個主要教學模組,並設計實作的學習成果評分規準。
本次年會分享主軸為「如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課程模組,以探究府城飲食文化及其背後的文化意涵為主要的情境,從生活或學術情境出發,打開學生的眼界,並試圖與學生的經驗連結;接著運用各種提問工具,如ORID焦點提問、九宮格思考法、5W1H六何法與KWLQ策略等,讓學生練習「發散思考」再進行「收斂歸納」,讓學生得以練習聚焦關心的現象或事物,並進一步帶領學生練習「概念化」,引導學生的發問能從對現象的好奇,逐漸修正為非結構性且開放的核心問題。
團隊教師並在課程實踐過程中進行滾動式修正,並透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課程實施行動研究,了解學生學習差異與成效,同時呈現社群團隊在探究與實作課程操作的歷程與成果。
學生分場發表
高雄師大
臺灣大學
中山大學
成功大學
台灣師大
台灣師大
彰化師大
台灣大學
東華大學
中正大學
台灣師大
高雄師大
屏東大學
成功大學
陸軍官校
台灣師大
高雄師大
中山大學
中央研究院
國家教育研究院
台灣師大
台灣大學
高雄師大
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