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臺灣永續棧@東華大學
國立東華大學生態及永續科學跨領域研究中心
揭牌儀式暨論壇
2021
臺灣永續棧@東華大學
國立東華大學生態及永續科學跨領域研究中心
揭牌儀式暨論壇
日期 : 2021/03/26~03/27
地點 : 國立東華大學 環境學院
線上直播網址: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Ty1ADK76wzfpHsV7oa2IQ
臺灣正面臨能源、經濟、土地利用與環境保育的關鍵轉型期。科技部臺灣永續棧(Taiwan Sustainability Hub, TSH)成立的主要目的為,推動全國性的學術與實踐網絡,建立協作平台,連結知識、政策與行動,尋求臺灣永續轉型之系統性路徑。目前國立中興大學森林永續與綠色服務辦公室及國立成功大學永續知識與實踐辦公室已分別呼應HUB的精神,建立與TSH 的學術網路鏈結。
國立東華大學生態及永續科學跨領域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on Ecology and Sustainability, CIRES) 成立之目的為,推動社會生態系統韌性研究,以促進社會與生態系統的整合治理,進而解決在全球變遷影響下,日益嚴重的環境、社會和經濟議題。出於共同的願景與目標,CIRES也積極參與TSH的活動,並成為其分棧網絡的一員,與臺灣其他學術網絡串連,共同分享知識與經驗。
藉由本次揭牌儀式,我們將針對 『以長期生態與社會經濟研究為本之再生能源發展』舉辦論壇。涵蓋四個主題如下:
第一場: 從⽣態系碳吸存評估太陽光電的減碳效益
太陽光電場址的選擇是⽬前再⽣能源發展⾯臨的重要問題,其中,將部分現有平地森林移除以設置太陽光電,尤其引起⼤量的質疑聲浪。「碳吸存(carbon sequestration)的貢獻是平地森林最初的發展⽬標之⼀,若在植林20年後的今天將其移除,轉為設置無法進⾏光合作⽤因⽽無法固碳的太陽能板,是否是⼀種明智的作法呢?」,這樣的質疑,是許多環保團體和⺠眾持反對意⾒的主要理由。事實上,再⽣能源的使⽤除了確保國家能源供應穩定、降低燃煤空污的⽬的之外,降低國家總碳排放量也是重要⽬的。因此從碳收⽀的⾓度,分析平地森林轉變為太陽光電場的影響,是學術界應積極處理的科學問題。本場次的交流議題即是以此為核⼼,邀請國內平地森林碳通量的兩位主要研究⼈員,分別針對花蓮⼤農⼤富平地森林以及屏東林後四林平地森林的碳通量研究數據進⾏研究數據的分享。同時也針對太陽光電的減碳效益,邀請國立東華大學能源科技中心進行研究數據分享。
引言⼈:
張世杰 博⼠ (國⽴東華⼤學⾃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教授)
與談人:
賴彥任 博⼠ (國⽴臺灣⼤學實驗林 副研究員)
白益豪 博士 (國立東華大學光電工程學系 副教授兼國立東華大學能源科技中心 主任)
第二場: 長期生態研究在生物多樣性及物種保育研究的重要性
太陽能光電場的開發需要用到大面積的土地。過去臺灣西部地區的太陽能光電開發,多是利用埤塘、魚塭等水域環境,在選址過程中往往引發壓縮當地原有動物生存環境的爭議。近年來東部地區陸續開始有太陽能光電場的開發計畫。東部的太陽能光電場主要是以地面型的場域為主。地面型太陽光電對野生動物的影響,除了改變地景,造成棲地消失或破碎化外,還有哪些方面的影響目前都還少有研究。長期生態研究對於了解各項環境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本場次的交流議題旨在突顯長期生態研究監測資料對生物多樣性/物種保育研究的重要性,也希望以東部地面型光電場的開發為例,探討需要哪些長期生態資料才能在開發過程中減少對重要物種及環境的衝擊。
引言人:
許育誠 博士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副教授)
與談人:
林登秋 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教授)
裴家麒 博士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教授)
第三場: 從再生能源發展探討土地利用之社會經濟影響
再生能源的發展對於我國電力需求的供應、能源轉型與經濟發展有其助益,部分工業化國家如丹麥與德國,已經率先展開能源轉型的進程,並輔以相關的政策誘因與機制進行推動。根據這些能源轉型的先驅國家的發展經驗,能源轉型將涉及整體經濟社會運作模式的典範移轉。在我國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之際,社會各界也開始關切再生能源發展對土地利用產生的各項影響與競合議題,如再生能源發展對農地數量與品質的潛在影響、再生能源設施對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之衝擊、在地居民對再生能源設施的社會接受程度…等課題。因此,再生能源的推動與發展,在面對全球環境變遷、政府政策、在地生活與生態系服務彼此間的動態交互關係下,將變得愈加複雜。綜上所述,土地利用的社會經濟變遷角度,探究再生能源發展的各項影響,應是政府與各界應積處理的重大問題。第三場的交流議題即從「從再生能源發展探討對土地利用之社會經濟影響」為核⼼,邀請國內在臺灣、德國與歐盟農業環境政策領域、再生能源發展及漁電共生與環社檢核機制領域的專家學者與政府官員 ,分別進行引言及與談。
引言⼈:
李俊鴻 博士 (國⽴東華⼤學⾃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教授)
陳郁蕙 博士 (國⽴臺灣⼤學農業經濟學系 特聘教授)
與談人:
王筱雯 博士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教授)
莊銘池 博士 (經濟部能源局綜合企劃組 組長)
第四場: 再生能源發展與原住民族諮商同意權行使
再生能源發展的環境、社會經濟影響,是我國能源轉型的關鍵議題之一。在東部,由於多數地區涉及原住民族土地,因此原住民族諮商同意權之行使將同時事涉原住民族權益與再生能源發展前景。然而,我國自原住民族基本法立法以來,尚少有原住民族諮商同意權行使之實務經驗,也因為各界在觀念的障礙以及經驗缺乏之下,導致再生能源設施甫開始進入東部之際,便發生重大相關爭議,包括台東知本溼地光電案以及花蓮瑞穗地熱能源開發案。第四場次針對這個主題,邀請我國在原住民族諮商同意權行使之主要專家、實務工作者及再生能源產業 ,從諮商同意權的國際經驗、我國制度架構、以及東部實際案例的經驗,共同思考在東部的脈絡之下,如何推動合法、具正當性之原住民族諮商同意權行使機制。
引言人:
戴興盛 博士 (國⽴東華⼤學⾃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教授)
官大偉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教授)
與談⼈:
凃又文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 執行長)
張維勝(辰亞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