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雨水降下對地表產生的影響
實驗影片轉自youtube詹渝崴
民視新聞-雨水沖刷過後,草嶺出現「石筍」奇觀
火炎山主要組成是由礫石混雜砂土組合而成,因含鐵質甚高,所以風化之後呈現紅棕色的火焰顏色。是劇烈造山運動的產物。
因本區岩層主要由厚層礫石組成,間或夾雜薄層砂岩,膠結力極弱,加上風化、侵蝕作用不斷,地形切割得支離破碎,又由於雨水的沖蝕,切割面往往又極為平整,因此在外形上,形成尖銳山峰的組合及深谷裡滿佈卵石的景象。
300 萬年前,台灣島已經初步具有現今的樣貌,山脈高起,河谷也開始匯集雨水發育成各大溪流,侵蝕著「新」台灣島,逐步堆積出平坦的西部平原,也在四周海底堆積新的沈積岩。
新台灣島南邊的海底較深,在約 500 萬至 80 萬年間,堆積了巨厚的泥層,這些泥層也隨著後期的造山運 動,在 40 萬年前之後隆起成為丘陵地形,形成台灣南部廣大的泥岩區, 其中最特殊的景觀就是泥岩惡地。
「惡地」顧名思義指不毛之地,因為泥岩的孔隙含有大量鹽分,植物非常不易生長,加上這些泥岩沒有經過長期的深埋壓密,岩質非常鬆軟,極易被雨水快速沖蝕,岩層尚未被風化成土壤時就已經流失。
全區南、北地勢均高,中央地帶因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碰撞交界以及太平洋西岸亞熱帶颱風豪雨區,產生複雜的地質現象。
在持續進行的極速造山運動,以及立霧溪的極速下切作用之下,形成奇特之高山、峽谷地形。
太魯閣狹窄呈U字型的大理岩峽谷,深度超過1,000公尺,大理岩岩層厚度達千餘公尺以上,分布範圍廣達十餘公里。
簡單說明河流的侵蝕、搬運與堆積作用
轉自南一社會補充影片
模擬河流產生與觀察河道、兩岸的景觀變化
流水實驗影片
可清楚觀察:侵蝕、搬運、堆積作用
透過水面的乒乓球流動,
可證明凹岸水流速度較快,凸岸水流速度較慢
證明凹岸侵蝕作用較強烈
加入白色粉末可更清楚觀察到凸岸堆積的情況
上游景觀特色
坡度-陡峭
流速-湍急
水流力量-大
河道-狹窄
河床特徵-石頭顆粒大,形狀尖
中游景觀特色
坡度-中等
流速-中等
水流力量-中等
河道-中等
河床特徵-鵝卵石,形狀圓
下游景觀特色
坡度-平緩
流速-緩慢
水流力量-小
河道-寬闊
河床特徵-多泥沙、礫石
說明河流入海處的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
說明河流為什麼會彎彎曲曲的
洪水的力量(1分50秒開始)
流言追追追-帶你了解「土石流]的真相!
蘇力颱風引發土石流
梅雨引發土石流
海蝕平台(澎湖縣七美鄉)(動畫)
豆腐岩(基隆)
海蝕凹壁(澎湖)
七美龍埕壺穴(動畫)
岩石表面原本就有一些因差別風化而產生深淺不一的凹穴,當海水挾帶著石粒進入凹穴,石粒受到海水的旋轉帶動,與凹穴內部產生摩擦,不停地向下以及向四周鑽挖,伴隨著風化作用的進行,於是凹穴日漸擴大加深,成為一個深井似的海蝕壺穴,因此在海蝕壺穴中通常都會有石粒的出現。
體驗震度1.3.5.7級和921大地震
台北101抗風阻尼器 說明
玩石碎碎念:礦物是什麼?
人造水晶的形成過程
為礦物之集合體,可由單一或多種礦物所組成。
主要根據形成原因區分為三大類:
1. 火成岩(岩漿岩)
由熔融或半熔融的岩漿凝固而成之岩石。
2. 沈積岩
(1)由鬆散的沈積物固結而成之岩石
(2)地表附近之水溶液所產生之化學沈澱
(3)由生物之殘骸及其分泌物所形成之有機質岩石
3. 變質岩
地殼深部的固態岩石為因應溫度、壓力和化學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其原有的礦物種類(再結晶)、化學組成與岩石組織和結構者。
影片以簡單的實驗,清楚整理了岩石的循環過程喔!
1822年,德國科學家菲特烈‧摩斯提出用10種礦物來衡量世界上最硬的和最軟的物體,這就是所謂的摩氏硬度計。以10種礦物表示其相對的硬度關係,並不存在倍數關係 。
化石的形成
探索恐龍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