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路服務發展
◎網路開發三階段:
1.Web 1.0
以提供的內容為靜態內容組成
2.Web 2.0
以Google、Facebook、Twitter等公司為代表,使用者深度參與訊息且有互動
3.Web 3.0
以 元宇宙、NFT、區塊鏈 數據為主,創作者將會擁有 網路(底層資產)
◎元宇宙(Metaverse):
用來描述一個未來三維虛擬環境。此虛擬環境將可以通過虛擬實境眼鏡、擴增實境眼鏡、手機、個人電腦和電腦遊戲進入人造的虛擬世界。
元宇宙的形態應該是什麼樣的?Epic Games的CEO Tim Sweeney 曾說過,「元宇宙將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參與式媒介,所有使用者都可以參與、創造、分享並從中獲利。」
元宇宙並不等同於虛擬空間、虛擬遊戲、虛擬平台,它不會只由一家公司控制,使用者的數位化身可以自由地在不同平台之間穿梭,每個人將擁有自己的通用身份、通用錢包。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Web 3.0 最主要的核心概念在於「去中心化」,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絡內容生產過程。網路系統以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來運行,無需經過第三方授權即可使用。
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 是一種網路運算架構,運算過程盡可能靠近資料來源以減少延遲和頻寬使用。目的是減少集中遠端(雲端)位置中執行的運算量,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異地用戶端和伺服器之間必須發生的通信量。近年來,技術的快速發展使硬體趨向小型化、高密度以及軟體的虛擬化,讓邊緣運算的實用度更加可行。邊緣運算是加速互聯網的主要關鍵。
◎區塊鏈(Blockchain):
區塊鏈字面上的定義為一串採用密碼學方法產生的關連資料塊,前後相連牽一髮動全身,且儲存在多個分散節點中,它的歷史資料幾乎不可能被篡改,也由於此特性的緣故,最為人知也是第一個知名應用就是比特幣(Bitcoin)交易。
區塊鏈的資料塊是前後相關連的,假設駭客竄改了歷史資料中的區塊T,則T之後的所有區塊皆需重新計算且一併篡改才能符合規則。這邊重新計算是指由於區塊之間皆經密碼學保護,若要讓區塊T+1與區塊T之間能通過驗證,則駭客需要重新算出符合解,即使僅算一個區塊也需要相當大的計算能力,更遑論要重新計算之後的所有區塊。
比特幣由六千個左右的節點所組成,這些節點分散在世界各地難以被單一組織所控管,因此區塊鏈網路可被視為最佳分散式資料庫,這些節點不斷驗證所有交易資料,並保存所有交易記錄,其背後的動機則因為可獲得相當不錯的經濟獎勵,足以支付其硬體成本與電力開銷。依據當前區塊的資料來產生下一個數學難題,所有的節點嘗試去解題的行為則稱為挖礦 資料來源: 區塊練簡介與技術探討
◎ 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
NFT可被看成連結著一串區塊鏈編碼的數位化檔案。區塊鏈有著難易被篡改的特性,很適合用來追蹤每一次的交易,因此可讓每一次的買賣都能有所依據,被大家視為促進自由交易的重要技術。而有意製作NFT的人,只需選定可鑄造NFT的平台,於此上傳數位化的3D圖像、平面作品、動態影片、聲響樂段或文字訊息,決定作品發售的版數,然後為作品加上區塊鏈編碼,便完成了鑄造手續,讓作品成為用加密貨幣交易的物件。
NFT加密藝術品與傳統藝術品最大的差別,除了它主要以數位形式呈現,還可以透過智能合約寫入分潤比例。過去,創作者只能在作品被第一次買賣的當下獲取利潤。但在NFT分潤的機制下,創作者都可以從每一次的轉手交易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利潤。這樣的方式讓創作者無需在第一次就把價格設在最高點,而可在日後持續收取權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