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像數位化(編碼)原理:
常見的數位影像可分為「點陣圖」與「向量圖」兩種。
(一)點陣圖:
最早起源於1951至1957年間,由美國國家標準局的工程師Russell A. Kirsch發明,定義出方形的像素點,成為現代數位照片、數位繪畫等點陣影像的標準。
第一張的數位的數位圖像,Kirsch將他三個月大的兒子照片用掃描儀器一格一格的掃描出來。
點陣圖是由若干個小方塊所組成,我們給這些小方塊稱之為「像素(Pixel)」,每一個像素都有單一的色彩和明確的位置,會決定影像呈現的樣貌。
比方說一個畫面的水平是800個像素,而垂直是600個像素,那麼這個畫面就是 800 * 600= 480,000個畫素。
↑ scratch的角色造型,可利用點陣圖或向量圖方式進行編輯。(上圖為點陣圖模式)
點陣圖檔中記錄了影像的所有資料,所以打開影像時,顯示的速度較快,但檔案較大,當影像放大時會失真,且影像邊緣會出現一格一格的鋸齒。
↑ 點陣圖放大後可看到影像是由數個小方塊組成,每一個小方塊就是一個像素。放大後出現鋸齒狀。
(二)向量圖:
向量圖是以數學公式來記錄影像資訊(如:八年級所學過的影像地圖、自適應網頁),例如:圓形的圓心坐標、半徑、顏色等,因此就算放大影像,只要重新計算數學公式之後再依比例變更,就能畫出相同的圖形,影像不會失真,且檔案較小。
大多用於機械工程繪圖、插畫、海報、FLASH動畫...等。
(Illustrator、CorelDRAW...等繪圖軟體)
EX.程式繪製一個半徑為r的圓所需的主要資訊是:
1.半徑r
2.圓心坐標
3.輪廓樣式與顏色(可能是透明)
4.填充樣式與顏色(可能是透明)
來源:維基百科-向量圖型
↑ 向量圖放大後邊緣沒有鋸齒狀。
↑ scratch的角色造型,利用向量圖方式進行編輯,可自由局部調整大小而不失真。
二、影像的取樣
影像的取樣是將影像切割成多個大小相同的方塊,若在固定範圍內所切割的方塊越多,呈現的畫質就越精細,常以寬 × 高來表示,例如 1024×768,表示將圖片的寬切成 1024 等分、高切成 768 等分。
↑ 取樣的數量越多,影像會越接近原始圖片。
DPI (Dots Per Inch) :一般以每1英寸面積有多少點 ,表示在相同單位面積內的像素越多代表解析度越高,所顯示的影像就會接近於真實物體。
螢幕解析度(resolution),也是影像取樣的表示方法之一 :
HD--1280x720(720p)、FullHD--1920x1080(1080p)、4K--4096×2160(2160p)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解析度
三、練習I: DPI 與像素的需求 ?
Q: 若要洗出 300 DPI 4×6 英吋的照片,大概需要_____萬像素才能清楚呈現?
◎提示:
1. 300 DPI 指的是每一英吋的長與寬都會切分為300份
2. 所以 4X6 英吋 ,長有幾等份? 寬有幾等份?
圖文來源: 像素藝術Pixel Art、維基百科-解析度、康軒版110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