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網速率:
自從大家升級到 4G 的行動網路後,如果你不是使用吃到飽的使用者,勢必會看到「降速」或「限速」這兩個詞,可是你有想過最常見的到量降速 20Mbps、或者限速 5Mbps 是什麼意思嗎?
但因為最常接觸到的單位常常是 MB,因為這常用在傳輸檔案或儲存空間上。因此有些不太清楚的店員可能會跟你說 20Mbps 就是每秒鐘有 20MB 的網路傳輸速度,但真的是這樣嗎?錯!20Mbps 完全不等於每秒鐘有 20MB 的網路傳輸量。
1. Mbps : M 是英文的 million,也就是「百萬」; b 是 bit ,「位元」; ps 是 per second ,「每秒」。Mbps 指的是「每秒鐘可以傳輸多少百萬位元(Million bits per second)」。
2. MB/s : M 一樣是百萬的意思; 但大寫 B 是指 Byte ,中文稱作「位元組」。
1Byte = 8 bits
因此, Mbps 的值要「除以 8 」後才會是指每秒鐘可以有多少 MB 的傳輸量
網路傳輸通常使用的單位為 bps (每秒位元)
但是檔案表示的單位為 Byte (位元組)
簡單來說,至少要到 8Mbps 以上,才表示你的網路速度每秒鐘可以傳輸 1MB 以上檔案
二、Ping 反應時間:
反應時間所指的是通常是終端設備送出封包要求後,需要等待多久的時間才能獲得伺服器端回應。這點雖然對於大檔案的傳輸下載影響不大,但是對於玩即時遊戲使用者來說,反應時間可以說是比上下載速度還要來得重要,因此這一個 Ping 的數字也是越小越好。
三、抖動時間:
抖動又稱作 Jitter(基時誤差),這是在電子學上的專有名詞,主要是用來解釋類比與數位之間轉換所產生的誤差時間。例如在傳送訊號進行 ADC 轉換的時候,需要將波長定位為數位數字,而通常最理想的狀態是波長週期固定,這樣數位訊號定位的時候就能有效率的擷取到正確的資料,但是偏偏電波在採樣的過程中會有誤差,這時候所產生的誤差就稱之為抖動,進而產生數位雜訊,所以在抖動這個單位上,當然是越小越好,越小的抖動值,接收傳送的資料會更為準確。
四、丟包:
丟包稱之為「Packet loss」,就是封包遺失了,而其實因為終端與伺服器端之間的閘點多,丟包的情況雖然不常發生,但還是有可能會發生的,不過上週TCP傳輸層所提到,這時候因為終端的接收資料不完全,所以也會再一次與伺服器端傳達要求,重新取得封包,除非丟包數真的多到影響到瀏覽網路的使用,不然基本上如果我們在瀏覽網際網路的情況下漏掉封包訊息的話,也是很無感的。
丟包的數字通常是以百分比來作計算。
◎ 活動一: 傳輸時間運算
條件: 家中的光纖寬頻網路,若 下載/上傳 速度為 100Mbps/40Mbps,
問題: (1)從網路下載一個500MB的檔案,大概需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下
載下來呢?
(2)上傳一個320MB的檔案,大概需要花多久的時間才上傳完成?
(理想狀況下,不考慮網路封包碰撞、壅塞、丟包、抖動...等因素)
提示: 1Byte = 8b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