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音三要素:
我們的周遭環境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聲音,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聲波,透過空氣、固體、液體等介質傳播,並被聽覺系統所感知的現象。
每種聲音在我們聽起來都不太一樣,有的大聲、有的小聲、有的高昂、有的低沉,還有各種不同特色的聲音。這些聲音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主要是受到
響度、音調、音色這三個因素的影響。
二、類比音訊 vs.數位音訊:
為了複製生活中的各種美好體驗,人們發明了許多工具來記錄影像、聲音,早期的工具皆以「類比(Analog)」的形式記錄,如底片相機、黑膠唱片、卡式錄音帶等。近年來,由於數位產業的興起,人們轉而擁抱各種「數位(Digital)」工具,數位相機、CD、MP3 逐漸取代過往沖洗底片、將卡帶換面的回憶。
究竟什麼是「類比訊號」,什麼是「數位訊號」呢?
(一)類比訊號 : 連續、不可被量化。 類比訊號不論在時間、空間與強度上都是連續的,每一個時間點都有相對應的訊號。造物者所創造出來的世界,諸如光影明暗、聲音、溫度等五感的體驗,皆以「類比訊號」的形態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二)數位訊號 : 不連續、可量化。 數位訊號將原始的訊號切割成許多小區塊(例如:圖片的pixel),並在區塊中填入單一訊號(如:圖片的pixel編碼),轉換成以0與1的方式進行儲存。藉此模擬還原出真實的影像、音訊。
(三) ADC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 & DAC (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
類比轉數位 和 數位轉類比
三、數位音訊:
由於電腦只能接受 0 與 1 的數位訊號,所以聲音必須經過轉換才能儲存到電腦中,而轉換的方法就是 取樣、量化、編碼 三步驟。
(一)聲音的取樣
聲音的取樣指的是在單位時間內,將聲波切割成數個時間間隔相等的樣本,而取樣頻率就是在每一秒內,對聲音訊號取樣的次數,單位為赫茲(Hz)。(KHz為千赫茲)
(44.1KHz = 44100Hz)
取樣頻率越高,所能獲得的資訊就越多,取樣下來的聲音就會越接近原來的聲音。
示範音訊: Youtube CC0音效庫、freepd免費音效庫
(二)聲音的量化
聲音的量化是將振幅的高度切割成相等的間距,再將落在相同間距內的樣本歸類為相同的數值。
量化的精確度取決於切割間距的位元數,劃分的間距越多,所記錄的曲線就會越平滑、越接近原本的聲音。
1.以1位元量化,
可劃分成2^1=2個間距。
2.以8位元量化,
可劃分成2^8=256個間距。
3.以16位元量化,
可劃分成2^16=65536個間距。
(三)聲音的編碼: 將量化後的數值用二進制來表示。
(四)聲音的檔案大小計算
一個未經壓縮的聲音檔案大小,可透過取樣頻率、量化的位元組、通道數 、音檔時間(秒數)來計算:
注1:單聲道是將聲音都儲存在同一個聲道中;雙聲道則是儲存成左、右兩個聲道,可以建構出空間環境的聲音感受。
注2:一般電腦的容量是以「位元組」來計算,所以計算檔案大小時「量化的位元數」要 ÷8,換算成位元組。
◎練習題:
假設有一首 60秒 、 單聲道 的歌曲,取樣 頻率為44100Hz,並以 3個位元組(24位元)量化,想一想,其數位化後的檔案大小為何?(MB)
注1: 位元組及位元 1 Byte = 8 bits
注2: 單位換算 1MB = 1024KB = 1024*1024 B
圖文來源: PanSci 科學新聞網、呂天齡老師電腦課、音響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