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緣起與方案形成過程
一、申請緣起
安和國中位於大肚山麓,臺中工業區內,受高速公路、筏子溪阻隔,與臺中市區遙遙相望。早期因地處偏僻,學生就學不便,故而,經地方人士、民意代表們多方奔走,積極爭取設校事宜,終於民國八十一年四月奉准籌設,造福高速公路以西學子,地方人士均感雀躍。安和國中創校迄今,已屆而立,近年來,由於全體親師生戮力同心,於「閱讀教育」及「美感藝術」之推動,成就斐然,屢獲殊榮。緣此,校長柯瓊華企盼安和學子更上層樓、更思精進,更得於品德教育與人格形塑上有效提升,以成就「五育均質」之目標,力促敦品安學校園風氣之踐履,成為地方榮光。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有言:「想要改變一個人,必先改變他的環境,環境改變了,人也就改變了。」無庸置疑的,學校環境對於學子人格發展及內在情性之養成,有著責無旁貸之承擔,在部分家庭教養功能不彰之現代社會,學校所承載之使命,更形重要。然而校園整體氛圍之營造則有賴學校每一份子群策群力,共同締造。是以,校長柯瓊華甫一到任,除延續本校既有優勢,致力於校園設施之整備與校園環境之美化,對於學子課業學習、生活常規、群性發展與品德教育,更展現高度重視與積極實踐企圖,務求於既有基礎上,建構更臻美善、更現和諧、更具願景之理想校園。
今日之教育可以造就未來之人才,亦得架構往後之社會,兩者互為表裡,相得益彰。是以,現代教育之思維應以「讓學生變好」為主要訴求,而品德教育則為實踐此一理念之重要途徑,亦是所有學習之礎石。綜觀「三好校園實踐學校」之主要構念,亦植基於此。品德教育實即「人格養成」之教育,主要效用在藉由教育之「內化」力量,使學子成為具有完全人格之個體,並擁有主動「知善」、「樂善」與「行善」之能力;未來便能成為促進群體向上與社會安定之主要力量。而星雲大師致力提倡之「三好運動」,更是學校品德教育推動之甘泉活水,滋養莘莘學子之性靈。
在傳統美德日益式微、自我意識日趨抬頭之現代社會,品德教育實是促進社會風氣和諧,人情溫度提昇、公民意識增強之主要關鍵。期待本校能藉第十三屆「三好校園實踐學校」之申請,有效確立全體師生共識、建構完善實施策略、規劃有效推動進程、整合友善社區資源,進而拓展學區校際合作,形成「個人」、「校園」、「社區」息息相融、環環緊扣之「三好」共榮圈,使「心存好意」、「口說好話」、「身行好事」之「三好」理念,得以成為人人之日常與日日之平常。而本校亦希望藉由此次之參與選拔,重新進行品德教育推動之檢視,以力促校園倫理文化之再造。
二、方案形成
(一)召集各式會議,促成良性溝通,凝聚共識,共同架構「三好校園」之實踐願景
藉由校內各式會議,如:校務會議、領域會議、導師會報、課程發展會議及家長委員會議……等之召開,宣導「三好校園實踐學校」之主要構念,匯集全體教職員工及學生家長之意見,以凝聚共識,期共設「三好校園」實踐之願景與推動之成果,成為學校、家庭、社區中貫徹力行之準則。
(二)組織人員分工,責求各司其職,正向合作,共同創造「三好校園」之實踐效益
由校長主導,擔任委員會主席,成立「三好校園實踐學校」推行委員會,網羅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及學生代表,有效進行人員組織及職掌分工,促進正向溝通與積極合作,視推動之實際需求,不定期召開工作會報,檢視實施成果、檢討實行缺失並檢驗實際效益,以作為滾動式修正之參酌。
(三)擬定推動策略,確立施行步驟,循序而就,共同制定「三好校園」之實踐進程
於「三好校園實踐學校」推行委員會中,藉會議成員多元經驗分享、理性協商及創意激盪,擬定各類具體推動策略,確立實施步驟及實踐方針,透過課程設計融入、活動規劃實踐、講座理念宣導、常規落實與推進,有層次、有期程之步驟,循序以進,強化全體親生對「三好」理念之認同。
(四)整合多方資源,謀求合理分配,有效運用,共同促進「三好校園」之實踐強度
以校長為主體,邀各處室主任、師生代表、家長委員、愛心志工及社區賢達,共議教學具體策略、學生學習願景及校務發展藍圖,整合多方資源與人力,強化「三好校園」理念施行強度,使安和學子成為學行並重、五育均質之時代中堅,進而得以承擔促成社會進步與大我發展之重責大任。
(五)落實日常生活,形成潛移默化,內化外顯,共同深植「三好校園」之實踐義蘊
形塑推行「三好」理念之校園環境,使「心存好意」、「口說好話」、「身行好事」具體落實於校園成員之實際生活,成為生活之日常,信口而言、信手而行,自然以就。並藉「三好校園實踐學校」之推動,深化「三好」義蘊,透過外顯行為,漸次內化於心靈,造就質性俱優之現代公民。
貳、基本理念與方案目的
一、落實「學校為本」之基本理念,建構健全組織,以力促三好校園理念推行為目標
任何計畫之促成與推動,凝聚成員共識實屬優先要務,再則,本校於第十三屆計畫申請之初,即先行成立「安和國中實踐三好校園推動小組」,由校長擔任召集人,下設總幹事及相關組員,組員之組成除校內教職員,亦包含家長代表及社會賢達,期藉由健全組織之建構,以校園為圓心,社區為半徑,拓展為可無限延伸的圓,以推行「三好」理念,並使蔚為風氣,彰顯應有效益。值此第十四屆「三好校園實踐學校」計畫續請之際,相關組織之正常運作,更得發揮應有功效。
二、確立「五育並重」之基本理念,結合領域課程,以活化三好校園體系建構為目的
現代教育強調適性發展、自主學習與多元成就,在教學場域中,教師應妥適融入「三好」理念於各領域、各學科之學習,活化教學方法,使與各式教學活動緊密結合,除致力於強化學科學習之成效,期能激發自主學習之「漣漪效應」,更應於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之教學原則下,兼容「三好」理念,進而善用之、活化之、整合之、深入之,以擴大學習之具體效益,使學習得以超越有形之「成績」框架,昇華為無形之「品德」層次,成就「學校教育」應有之高度。
三、強調「品學俱進」之基本理念,善用動態活動,以輔成三好校園內蘊體現為宗旨
現代學習強調多元與自主,並以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為主要設想,培養其擁有帶著走的能力。因此,若校方能學生課業基礎學習之餘,得藉由各式動態活動之舉辦,配合特定節日與儀式,設定明確之活動主題,積極宣傳與推動,諸如:教師節敬師活動、母親節感恩活動、歲末祝福卡書寫、班級模範生與品德之星推薦……等,藉辦理宗旨之宣示,簡明扼要傳遞與活動相涉之正向訊息,融入學子學習生活,使經由身體力行及巧思構設,自然而然實踐「觀功念恩」之義蘊與價值。
四、提倡「人我共好」之基本理念,恪遵固有倫理,以提振三好校園效益影響為藍圖
人是群性的動物,而人際之間「倫理」為先,「品德」為尚,個人於群體間,唯有謹守倫理規範,奉行固有美德,確立「人我共好」之奧義,方為敞開「群己和諧」、「人我共好」大門之鎖鑰。緣此,期待學子藉身體力行,強化認知,互助互信,以「三好」理念為日常生活實踐之進路,內化為自然而然之習慣。在凡事追求創新與速度之現代,固有文化中諸多關乎人之所以為人的美德與素養,更應被正向看重與實踐,若能由校園做起,激發同儕效益,其效益必定更能彰顯。
五、體現「多元發展」之基本理念,形塑自我優勢,以拓展三好校園創思格局為進階
在行行出狀元的現代社會,「斜槓」儼然成為多數現代人實現夢想的重要方式,因此鼓勵學子於學校基礎教育外,透過「自主學習」與「持續學習」,拓展識見,強化所能,尋求多元發展,進而輕鬆駕馭人生,創造個人優勢,實屬重要。是以,若教師能於課室內融「三好理念」於各領域學科之學習,推而衍伸之,建立學子正確之人生觀與生活態度,必能引導學子自信面對生命中諸多挑戰與橫逆,從而建立自我優勢,「品德」為個人安身立業之首要基礎,其重要性不容小覷。
叁、推廣與分享
一、就「校內實踐」而言,強化課程與活動並進,融「三好理念」於學生日常生活中
(一)結合各領域課程,進行「品德教育」及「三好校園」議題融入,如:語文領域可揭櫫篇章人物足堪楷模或鑑誡之品德相關事跡;藝文領域藉音樂鑑賞、美術創作、肢體表演,傳達人我間和諧共好之理念……等。於課程講授中引導,建立學生正確認知,使學生具備足夠之道德價值與及群己意識,實踐「三好」。
(二)辦理各式「三好理念」相關之活動,如:節慶賀卡設計、感恩謝詞書寫、友善校園宣導、品德教育講座、環保創意手作、品德之星選拔、返校服務學習……等,透過各式動態活動、班際競賽及楷模表揚,引導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能看重自我、尊重他人,透過正向行為、具體行動與有效溝通,實踐「三好」。
(三)藉由每日校園灑掃、資源回收、班際運動競賽……等,於日常生活中,養成謹守規範、恪遵本分之習慣,篤行個人職責及分際,以漸進實踐「心存好意」、「口說好話」、「身行好事」之目標。實踐「三好」,須由「自主規範」、「自我要求」做起,輔以師長之督促與同儕之激勵,方能產生相對催化效果。
二、就「校際合作」而言,力促國小與國中攜手,融「三好理念」於世代交棒傳承中
(一)辦理學區國小學生蒞校參訪活動,以「大手牽小手」之友善方式,由校內學長姐帶領國小學弟妹,實地領略學校各項環境友善設施與美感情境布置,體會學校淳美學風與純善人情,領略「三好理念」推動成效及實踐成果。
(二)由校長率領校內計畫推動之主要成員,赴已獲「三好校園實踐學校」之友校參訪,透過實際觀摩與對話,擷取他校辦理之優點,跳脫他校所遇之困境,截長補短,以為學校規畫相關課程或推行各項活動參酌,求事半功倍。
(三)與學區小學合作辦理品德教育相關活動,形成「三好理念」之校園生活圈,促成校際間之「漣漪效應」,並藉由定期會議之召開,分享各自實踐困境及實施成果,並研討解決之道。國小、國中,一脈相承,形成善的傳遞。
二、就「社區推廣」而言,推動學校與社區共好,融「三好理念」於家戶鄰里社區中
(一)透過網頁建置,定期公告「三好校園實踐學校」推動之活動訊息及成果照片,於社群粉專中進行推播分享,使學生家長及社區居民得以即時了解學校現行狀況,強化其對學校致力學生「品德教育」用心著力之理解。
(二)透過特定活動之辦理,如校慶運動會、管樂團成發會、書與茶對話、慈善機構才藝快閃……等,邀集學生家長及社區居民參與,藉以宣傳學校推動「三好理念」成果,或藉師生走入社區,進行服務,傳遞「三好」。
(三)由校長邀集家長會長及地方賢達不定期召開會議,進行溝通,除說明學校致力推動「三好理念」之決心,並與社區居民分享實施進程,傳達社區、學校配合之方式,將「三好校園」理念推而廣之,深入家戶鄰里中。
肆、預期成效
一、就「教育目標」言,培養質性俱優、學行兼備之學子,共促「三好理念」傳承
以「三好理念」為主軸,使學生於每日課程學習及各項活動參與中,身體力行,經由實際體驗、高下競逐、人我合作,體現「品德教育 」不同層次之奧義,實踐「用心生活」、「主動學習」、「多元發展」之學校願景,使學生成為兼具「感恩回饋」、「同理負責」、「積極思考」、「問題解決」、「專業技能」、「國際視野」能力之優質安和人,並促成「三好校園實踐學校」之建構。
二、就「課程發展」言,成就多元發展、樂學自主之學習,共創「三好理念」效益
以「三好理念」為議題,於各領域學科中,進行有系統、有架構之融入,設計 特色與趣味兼具課程,引導學生學習,或經由課堂講授分享、活動設計呈現、校外走讀參訪、多元自主學習、創意體驗操作……等,發展各式融和「三好理念」之課程,無論動態、靜態,均以引導學生參與興趣為前提;無論講授、實作,均以深化學生理解為目標,使學生於潛移默化中成為「三好理念」實踐者。
三、就「學生行為」言,落實樂享生命、肯定自我之態度,共勉「三好理念」推動
以「三好理念」為引導,促學生成為「三好校園實踐學校」之主體,藉由學生實際參與及身體力行各式結合「三好理念」之課程與活動,在做中學、於學中思,漸次內化於心靈、落實於言行,以成就「動靜合禮」、「言行有品」、「進退有節」之現代公民,並期許學子能將「三好理念」推而廣之,深入家庭與社區,由小我而大我,使「三好理念」效益擴散外溢,提升整體國民素質與層次。
四、就「環境型塑」言,構設感知兼備、美善俱足之空間,共築「三好理念」佳構
以「三好理念」為架構,結合學校軟硬體設施,進行環境形塑,在學校陸續獲得「教育部108年度教育部全國最美社區共讀站優選」、「109年度臺中市發現美的角落—美力磁場獎金牌獎」、「109年度教育部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特優」、「111學年度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績優學校」等諸多殊榮之既有基礎上,更臻進取,致力於更細膩之「課室環境」之經營與學生「心靈環境」之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