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安土桃山時代豐臣秀吉發兵朝鮮的文祿・慶長之役(1592-1598),由朝鮮帶回的陶匠將燒瓷技術引入日本,被尊為有田燒陶祖的朝鮮歸化人李參平更於有田泉山地區發現瓷礦,在17世紀初期成功燒造出瓷器。
除了朝鮮陶工引入製瓷技術之外,來自中國的影響也帶動日本瓷器的技術革新,如燒瓷時使用圈足內底澀圈支燒法、乳釘支燒法;裝飾技法上的「墨彈」技法等。其器形與紋飾皆受到中國陶瓷的深刻啟發;有學者認為,17世紀中葉後的顏料鍛燒技術,使高品質的日本瓷器在青花濃淡呈色上更勝於中國青花瓷。
朝代交替的明末清初時期,局勢動盪不安,清初的海禁政策與臺灣鄭氏政權阻礙荷蘭與中國間的貿易,景德鎮瓷器的外銷也受波及,日本瓷器遂短暫成為中國外銷瓷器的替代品。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50年前後開始購入日本瓷器;大規模訂購促進日本瓷器的生產,具體顯現在燒瓷技術的效率提升。17世紀晚期也成功發展出有別於中國外銷瓷的日本特色瓷器,例如:柿右衛門樣式、金襴手樣式等,受到歐洲市場的歡迎。
青花型紙印花唐草紋蓋碗
日本金襴手樣式花卉紋盛盤
日本 有田日本伊萬里彩瓷中,一種色彩絢爛的瓷器,稱為「金襴手樣式」,其特徵為在濃青花上使用紅、黃、茶藍綠、水色綠、紫色、金等鮮豔顏色裝飾,尤其以藍、紅、金為主要色調,配色與紋樣組合豐富,呈現華麗的風格。
16世紀以來,日本上流階層已經有使用中國彩瓷的習慣,但因中國瓷器在1644年前後輸入日本的數量大幅減少,迫於市場的需求,富商東島德左衛門委派初代柿右衛門到長崎學習彩繪技法,並在1647年成功販售。當時日本有田地區瓷器彩繪主要有兩大類,其一為1650年代以降,以紅、綠、黃為主色的「色鍋島」;其二為紅、綠、黃、藍、紫五色的系統,分別有1670年代左右誕生的「柿右衛門樣式」與1690年代左右誕生的「金襴手樣式」。過去學者多將這些彩繪技法及顏料歸於來自中國的影響,最近已有科學化驗證實,也有來自歐洲的影響。
明末清初中國動亂,清廷發布海禁,禁止海上貿易活動,荷蘭人無法自中國獲得瓷器,轉向日本訂製。有田瓷器開始對歐洲外銷,從1660年代開始是輸出量最多的時期。初始時期,以模仿中國外銷的「卡拉克瓷」風格為主;1670年代,為因應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訂單,有田地區發展出「柿右衛門樣式」,在歐洲十分受到歡迎。1680年代,歐洲王侯始向日本訂製大罐、大瓶五件一套的組合,推測這類訂單出現的原因為1685年江戶幕府頒布長崎貿易限制令,瓷器輸出轉為私人貿易的型態。相對於日本施行貿易限制令,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中國開放海禁,中國景德鎮的貿易瓷窯業復甦。荷蘭人再度轉向中國訂購瓷器,一開始景德鎮仿製日本伊萬里瓷,這類作品即被稱為「中國伊萬里」,裝飾風格雖然與日本金襴手樣式類似,但細部特徵仍然有所差別。以本展覽中的兩件盤為例,雖然「中國伊萬里」紋飾佈排注重對稱性是學自日本伊萬里特徵,但描繪的紋樣,更細緻地勾勒花卉輾轉周折的姿態。
仿伊萬里樣式花卉紋盛盤
中國 景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