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 3月5日出生於臺灣嘉義縣朴子市
1952年 6月畢業於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同年9月考上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
1956年 6月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同年9月考上國立清華大學在臺復校後研究院原子科學研究所,成爲第一班硏究生。
1958年 6月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畢業,同年9月離開臺灣,前往美國阿岡國家實驗室國際核子科技學院,成爲IAEA會士。
1959年 9月前往美國密西根大學核子工程系直攻博士,同時期遇見夫人劉欽智。
1961年 8月與劉欽智在密西根安娜堡 (AnnArbor) 結婚。
1962年 夏天前往加拿大哈米爾頓市的麥克馬斯特大學 (McMaster University) 物理系,成爲布羅克豪斯 (Bertram N. Brockhouse) 教授第一位博士學生。布羅克豪斯教授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964年 6月獲得麥克馬斯特大學物理博士學位。
1964年 7月前往加拿大滑鐵盧大學 (University of Waterloo) 擔任助理教授。
1965年 在英國著名的原子能研究機構 AERE Harwell 與 Peter Egelstaff 博士做博士後研究一年。
1967年 7月在美國哈佛大學與布魯敏伯根 (Nicolaas Bloembergen) 教授做博士後研究一年。布魯敏伯根教授於198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968年 7月擔任麻省理工學院核子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
1970年 7月升任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
1974年 7月升任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正教授。
1985年 當選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1985年 5月與劉欽智同時當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
1986年 1月獲得德國最高的亞歷山大·馮·洪堡 (Alexander von Humboldt) 美國資深科學家獎,後來又再獲Revisit獎。
1994-2000年 受聘爲臺灣核能研究所顧問,擔任 TRR-II 建置計畫的技術審査委員會召集人。
1994年 11月 布羅克豪斯與沙爾教授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奬,陳守信在日本接受媒體採訪。
1995年 當選日本科學促進會會士。
2002年 麻省理工學院頒發終身成就獎 (Career Achievement Award)。
2003-2006年 「歐盟委員會居里夫人研究培訓網絡:軟物質和膠體的動態捕捉」成員。
2006年 5月以其卓越的科學成就和獨創性,獲得2006年美國科學院期刊最佳論文 (CozzarelliPriie),同時獲頒國立清華大學傑出校友獎。
2006年 7月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6年 11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主辦第一次「中美中子國際會議」。
2008年 5月獲得美國中子散射協會 (Neutron Scattering Society of America) 最高榮譽克利福德·G·沙爾獎 (CliffordG. Shull Prize)。
2008年 5月在麻省理工學院設立陳守信中子科學獎學金 (Sow-Hsin Chen Fellowship on Neutron Science)。
2008年 7月至今為麻省理工學院榮譽教授。
2008年 11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資助主辦第二次「中美中子國際會議」。
2009年 11月陳守信「揭開水之奧秘」硏究報導於麻省理工學院網站頭版。
2010年 8月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榮譽講座教授」。
2012年 11月在國立清華大學設立「陳守信中子科學與技術榮譽講座」。
2013年 5月舉辦「陳守信中子科技與應用」首場講座。
2013年 12 月陳守信「麻省理工學院和兩岸清華進行中子和X射線科學與技術的創新和持續的合作」 項目,獲得麻省理工學院 "MIT-China Seed fund" 資助。
2014年 5月義大利墨西拿大學授予榮譽物理博士。
2015年 國際結晶學聯合會 (International Union of Crystallography) 最高榮譽之吉尼爾獎 (Guinier Prize)。
2016年 陳院士母校 McMaster University 頒發之榮譽科學博士學位。
2019年 3月麻省理工學院 Reif 校長頒發獎狀表彰其在校50年的學術成就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