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高中到大學的合作與連結:
深化教師對新課綱與高三學生學習的理解
共同發展跨域課程
2.設置「大一年」專責單位:
實驗設計中大「大一年」制度與課程
強化高三到大一的橋接與轉銜
提升學習動機、探索世界能量、強化自我定位、發展具備人社與多元跨域的專業訓練
3.人社學系跨領域課程的開設與落實:
翻新人社科系課程與共同開課
以解决社會議題為導向或回應當代社會變遷為主題設計課程
4.孵化全校型人文社科跨域教學平台:
推動共時授課,鼓勵科研結合教學
跨領域創創學院作為培養新世紀關键人才基地
以微課程、微學程推動自主學習
1.從高三到大一之間的轉銜困難,面臨許多的不適應
選擇課程、如何讀書學習、考試方式的改變、自律的生活習慣
因應108課綱的改變,大學端不一定理解新生的學習狀態
2.學生對於學系信心不足,覺得無法學到專業技能,希望可以找到收入不低的工作
不一定知道自己適合什麼?
在大一年面臨要轉系?轉校?休學?退學?
在自我定向面臨很大的困難,沒有足夠的支持體系與輔導機制
3.院系的課程與教授的教學能否提供混合技能的學習?
開創出更多複合性課程與整合性學程的建置
如何破除既有學院組織框架,針對社會議題的複雜性,處理新興跨領域的教學,確保教育及研究品質,並提出成果?
4.制度與環境如何去支持人社學系的跨域發展?
如何鼓勵與強化教師社群的跨域共學?
如何在政策工具、法規設計、升等辦法、資源配置、人力規劃上形成有效的支持體系?
1.與高中合作Xplorer計畫,共同開發跨域或多元選修課程
2.設置大一年專責單位,試行大一專題(Freshman Project)
3.提供大一同學融入AI技巧的跨域通識核心課程;並連結學系課程翻新,必修課程加入數位、溝通、多元的訓練
4.連結教務處、文學院、客家學院與總教學中心,構建全校型人文社科跨域平台,改善制度與政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