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天
The Crossing
The Crossing
2018 China Mandarin 110 minutes
《过春天》电影讨论
6月22号晚上,我们电影小组讨论了2018年由白雪导演的处女作《过春天》。我们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身份问题:主人公佩佩来自一个单非家庭(即父母一方是内地人、一方是香港人,孩子出生在香港、有香港身份)。她的父亲是香港人,在香港早已成家。而她则是父亲跟来自大陆的母亲的非婚生子,跟母亲住在深圳,每天往返香港读书。为了不打扰亲身父亲原本的家庭,只能半夜去码头看望他,或是在餐馆外注视着他庆祝孙子的生日。而母亲则终日打牌,靠着交往的恩客维持生活,极少关注女儿。 这样的家庭并不少见,类似的还有双非家庭(即父母均为内地人,但孩子在香港出生,有香港身份),甚至是三非家庭(即父母孩子均为内地人,但孩子在香港读书)。本片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单非家庭的现实情况和跨境儿童的身份认同问题。
2. 片名:过春天本是走私的行话,指水客从香港进入内地时安全度过安检,将货顺利送到。本片的英文名The crossing即反映了“穿过、跨过”的这一含义。在片中,佩佩不仅是在物理空间穿过安检门,也是在穿越安全与危险的边缘,学生与水客的身份,以及友情与爱情的微妙界限。相较英文片名而言,中文的“春天”隐喻了“青春”,更好地揭示了处于青春期的佩佩内心的躁动不安和种种渴望,而青春也仿佛是一道成长必经的关口。
3. 阶层:佩佩和闺蜜Jo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前者身份尴尬、家境窘迫,而后者则来自一个富有的香港家庭。两人本来关系亲密,相约圣诞节一起去日本看雪。也正是为了攒够这趟旅行的费用,佩佩才拼命打工,并在无意中走上了水客的道路。两人关系好的时候不曾触碰过出身背景的话题,但是当Jo怀疑佩佩跟男友阿豪有恋情时,这样的矛盾就暴露无疑。
4. 鲨鱼的意象:鲨鱼在片中出现过好几次,比如佩佩在Jo的富有亲戚家中的鱼缸里看到鲨鱼,她给阿豪的手机壳上画的鲨鱼,阿豪身上的鲨鱼纹身,以及最后佩佩把养的鲨鱼放回海中。在大鱼吃小鱼的海洋世界中,鲨鱼象征着强者,就像阿豪在山上喊出的I am the king of Hong Kong.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无数像佩佩或者阿豪这样身处社会边缘的人们,就像是养在鱼缸里的鲨鱼,无法逃脱为生活所困的现状。
5. 雪的意象:雪是片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想去看雪是佩佩开始走私的原动力,尽管最后没跟闺蜜去成日本,但她却跟母亲在香港的山顶看到了雪。位于热带的香港没有冬天,佩佩看到的是否真是雪不得而知。但雪是一种异域的事物,象征着一种别样的生活。虽然最终生活不在别处,但是母女关系修复后看到雪也算是比较温暖积极的结局。
总的来说,类似于之前我们小组讨论过的《狗13》,本片涉及到的青春期少女在面对亲情、友情、爱情时的心理状态能跟学生产生共鸣。相较于欧美同类影片,如Lady Bird《伯德小姐》,中国孩子的生活更为压抑和灰暗。课上可以请学生描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并跟电影中的情况进行比较。另外,本片的特殊之处在于不仅展现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也是对香港回归后的时代做了一个记录。在近年来跨境学童猛增,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内地和香港的矛盾不断浮现,限制内地孕妇赴港生子便是其中一例。因此,本片更适合在内容课或者文化课上作为讨论大陆和香港关系的素材。 欢迎大家继续补充!(YLB)
单亲家庭出身的16岁女学生佩佩(黄尧 饰),她的城市既是香港、也是深圳,白天在香港上学,晚上回到深圳跟妈妈(倪虹洁 饰)住在一起,频繁地穿梭于两地。为了和闺蜜Joe(汤加文 饰)一起旅行的约定,为了自己的存在感,为了对Joe男友阿豪(孙阳 饰)懵懂的好感,她内心的冲动被点燃,“水客”成为了她的另一个身份,一段颇有“冒险”感的青春故事就此开始。…… 豆瓣電影
2018 China Trai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