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年華
In the Mood for Love
In the Mood for Love
2000 Hong Kong Cantonese/Shanghainese/French 98 minutes
各位老师好!昨晚我们小组讨论了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因为这是一部粤语片,我们不认为它适合普通话教学。但是,我们小组认为它还是可以作为文化教学的素材。该片以60年代的香港作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一段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故事。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与梁朝伟饰演的周慕云痛心于各自爱人的出轨,常常聚在一起自虐般地设想他们出轨的原因,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与各自伴侣摊牌的场景。久而久之,两人在邻居的闲言碎语中惊觉自己已经深爱上了对方。于是两人陷入了道德与情欲的纠结与痛苦之中,直到周慕云远走新加坡,两人的关系至此才告一段落。该片的英文片名是"In the Mood for Love",的确,在电影里昏黄的灯光下,张曼玉穿着一套套贴身的高领旗袍,身姿摇曳风情万种地穿过低矮的小巷,与梳着大油头西装革履却满心颓唐的梁朝伟在狭窄的小巷中一次次擦身而过。这样的画面搭配极其有韵律感的背景音乐,无疑构建了一种非常诗意的恋爱氛围,浪漫到具有了美学意义。但是透过凄美爱情故事的外壳,我们也能看到60年代的英属殖民地香港,在当时全球高涨的反殖民统治的浪潮冲击下,在大量49年以后大陆移民涌入香港,挤占原本就有限的生存空间的背景下,香港这个各方角力的焦点此时已深深地陷入了地缘政治的漩涡之中。这表现在影片中若有似无地出现的关于1967年香港大暴动的新闻里,表现在邻里之间狭窄到能诱发幽闭恐惧症的居住空间里流言蜚语的野蛮滋长,也表现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观众注意时间的钟表特写上。影片中,无论时间还是空间的构建,都在提示着观众关注即将迎来殖民地时代终结的香港的某种焦虑,某种困惑,和随之而来的迷茫。影片的最后,周慕云选择把自己的焦虑倾诉给树洞听,然后永远地埋了起来。而香港的焦虑,则潜藏在“‘2046“这一房间号里,等待观众们自己去发掘。欢迎各位看过此片的老师来补充你的观点!谢谢! (JJC)
謝謝晶晶老師如此清晰的解說和精闢的分析,讓這部劇情有點跳躍,有些情節不是平鋪直述的愛情故事更清楚了。雖然本片不適合做普通話教學,但電影中呈現出來的一些文化和歷史議題,倒是可以介紹給學生的:
1. 歷史點:如晶晶老師所說的,香港在1960年代的政治經濟變化,直接反映在這部電影中的生活方式,比如從中國本土流向香港的移民造成住房短缺,空間窄小
2. 文化點:電影中一直呈現房東房客之間密切的互動,他們之間已經不是簡單的契約關係了。可以讓學生從各個不同的情節來描述他們這種近乎是家庭關係的一種延伸,可做中西人際關係範疇的比較。進而可以討論鄰里鄉親對個人的 影響力。比如片中蘇麗珍(張曼玉飾)因房東的一句話,她和周慕雲(梁朝偉飾)之間原本若有若無已經略見進展的感情突然起了變化。所謂流言蜚語,人言可畏一直是中國小說電影中常見的情節,那麼在西方呢?
3. 片名:應該可以好好說明『花樣年華』這個詞。原本指的青春煥發的歲月,而這部電影裡的主角都是已過這個年齡的已婚成年人,重新經歷動心的愛情,再度一段花樣般的年華。而英文片名In the mood for love雖不是直譯,卻有異曲同工之效
4. 背景音樂和歌曲:主題音樂Yumeji's Theme旋律輕快動人,不僅串聯整部電影的節奏與故事發展的韻律,更讓人想輕步慢舞,正是撩起觀眾的情緒in the mood for love; 而插曲更是隨著劇情的發展,歌詞直接反映劇中人物的心思。不可小看。我們看的版本插曲部分沒有翻譯,很可惜。如果班上有學生會西班牙語的,或許可以請學生幫忙說明歌詞,提供全班討論歌曲和情節的關係。
Aquellos Ojos Verdes (Green Eyes); Te Quiero Dijiste (I love you, you said); Quizas, Quizas, Quizas (Maybe)
5. 隱藏秘密的方式:周慕雲隱藏秘密的方法非常有意思,雖說是隱藏秘密,實則也可紓解秘密帶來沉重的壓力。或許可以和學生討論處理秘密的方式
我看蘇麗珍每次去買吃的東西都是提着一個小容器,隨著身體甩動搖擺,更增嫵媚,同時也很環保。現在的生活方式很不同了,這或許也可當討論的話題。 (SC)
《花樣年華》(英文:In the Mood for Love)是王家衛導演的第七部電影,靈感來自劉以鬯的小說《對倒》,故事上承《阿飛正傳》,下續《2046》。在1962年的香港,報館編輯周慕雲與妻子搬進一棟上海人聚居的大廈,差不多時候搬進來的還有年輕美麗的陳太太蘇麗珍和她那位在日資公司上班的丈夫。後來兩人發覺自己的配偶與對方的配偶有婚外情,他們兩人之間亦產生了微妙的感情。…… 維基百科 豆瓣電影
In the Mood for Love is a 2000 Hong Kong film written, produced and directed by Wong Kar-wai, starring Tony Leung and Maggie Cheung. The film's original Chinese title, meaning "the age of blossoms" or "the flowery years" – Chinese metaphor for the fleeting time of youth, beauty and love – derives from a song of the same name by Zhou Xuan from a 1946 film. The English title derives from the song, "I'm in the Mood for Love". Wong had planned to name the film Secrets, until listening to the song late in post-production. In the Mood for Love premiered on 20 May 2000, at the 2000 Cannes Film Festival, where it was nominated for the Palme d'Or and Tony Leung was awarded Best Actor. It is frequently list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films of the 2000s and one of the major works of Asian cinema. The movie forms the second part of an informal trilogy: The first part was Days of Being Wild[3] (released in 1990) and the last part was 2046 (released in 2004). ... Wikipedia
2000 Hong Kong Trai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