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
American Girl
American Girl
2021 Taiwan Mandarin / English 101 minutes
老师们好,两周前电影小组讨论了《美国女孩》这部电影。《美国女孩》是一部2021年上映的台湾剧情电影,由阮凤仪执导,演员林嘉欣、方郁婷、庄凯勋、林品彤主演,故事讲述在2003年,移民美国的莉莉抱病回到台湾治疗,带着两位年幼女儿跟这些年来聚少离多的丈夫宗辉团聚。然而就读中学的大女儿芳仪在学校成绩落后、被同学称为“美国女孩”,想要回到美国的意愿强烈,跟母亲发生冲突,也让整个家庭的气氛逐渐变得紧张。
电影小组的老师们分享和讨论可以总结为如下一些话题:
1. 家庭关系和矛盾:在片中每个人都在挣扎,都觉得自己有错,家庭成员之间也互相责怪,很多吵架的语言都特别真实自然。
a) 经济压力:家里网络不好,芳仪只好去网咖跟美国的好朋友联络,可是去网咖又被当成是坏孩子。妻子想要大房子,可是好像完全不清楚丈夫的经济窘迫。
b) 妈妈患癌:孩子的认知是妈妈得癌症是孩子们的错。
c) 夫妻关系:为了孩子离开台湾的这个决定,牺牲掉了夫妻之间的感情和相处机会。夫妻关系的不和谐,沟通方式的问题,是整个家庭充满矛盾的根源性。亲密关系中的ARE:accessibility(如果我需要对方的时候,是不是能找到他,包括情感需要和实物需要),R是responsiveness,(你会不会回应我),E是Emotional engagement(把心打开,把自己的脆弱展示出来让对方看到,如果对方是可以信任的,打开就是安全的,但是如果对方会伤害你,那就会造成都很大的伤害)。电影中,妈妈对爸爸有情感需求的时候,对话经常被爸爸打断或者没有得到回应。比如在医院里,妈妈把手放在爸爸手上的时候,爸爸假装看手表,把手抽走了,妈妈的表情很错愕。客观来说,两个人其实互补,爸爸的口头禅是“没那么严重“,比如楼上有鸟,没什么大不了的。妈妈说,如果我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爸爸说,你不会死啦。妈妈常常做最坏的打算。比如榨果汁给孩子喝,孩子不喝,妈妈说你们长大得癌症不要怪我哦。爸爸比较安于现状,比如房子又老又旧,他小时候跟兄弟姐妹挤一张床。妈妈是追求更好生活的人,所以她带孩子去美国,希望换大房子。这些既是他们二人的缺点,也可以是互补关系的优点。
d) 母女关系:妈妈其实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了,比如在家长会上站起来说:“还有谁不愿意跟我女儿做朋友的,都不用做朋友了。”非常飒爽,可是这样的场景女儿没看到。大女儿芳仪在演讲稿中写“我最不想成为的人是我妈妈那样的人,因为她的恐惧会成为我的恐惧,她的软弱会让我软弱。”她的同学说:“那如果那就是她能做到的最好呢?”这位母亲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了,还要接受女儿的臭脾气,每个父母都在努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艰难。电影中的父母为了孩子有更好的生活,长期两国分居,肯定过得也很不好。最后芳仪意识到了演讲稿中言辞的残忍,没有邀请妈妈来,这是不是她长大的瞬间?母女关系的纠结关系,让老师们回想到《春潮》《相爱相亲》等描述母女关系的电影,是不是母女关系都是相爱相杀呢?芳仪需要的是妈妈身上的行动力,妈妈需要芳仪身上的青春、健康和没有家庭负担的自由,不受束缚。可是她们各自的年龄段注定了自己的缺乏,妈妈缺少健康,芳仪缺少独立回美国的能力。如果她们能在对方面前呈现更好的自己,就会比较有信心,可惜在电影中她们却成为了对方的恐惧和软弱。
e) 小女儿:小女儿芳安把姐姐和妈妈没有说出来的恐惧和软弱都说出来了。比如芳安说害怕自己得癌症,也是说出了姐姐的恐惧。芳安也说出了芳仪回美国还是留在台湾的游移不定,“姐姐,你其实也觉得美国的生活不完美啊!”还有心里的秘密“你就是希望爸爸妈妈离婚,你就可以回美国了。“ 妈妈受洗之后没办法烧纸钱给外公外婆,在楼上烧纸钱的时候,芳安说:“那他们不是会变得很穷?”打动到了妈妈心里愧疚的点。
2. 逆向文化冲击下对台湾生活的观察:
a) 视角:妈妈和两个女儿本来是从台湾移民到美国,五年后从美国搬回台湾。电影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不适应台湾生活的情况,从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去审视台湾的社会。当个人空间比较小、资源比较紧缺的时候,大家会更容易互相比较,产生压力。
b) 体罚:学校里老师话语很伤人,老师站在讲台上报出成绩让学生去拿考卷,非常羞辱人。
c) 芳仪站在门口等垃圾车来倒垃圾,很接地气,但是她站在人群旁不知所措,无法融入。
d) 结局:在阳台上种着地瓜,也是台湾的特产,是不是代表了姐姐找到了自己的“根”?
3. 片中人物表达爱的方式:
a) 挖耳朵的和解:电影的高潮很有戏剧性,整个故事的铺垫很自然,很细腻。妈妈表现出来自己的求生欲和恐惧的情绪,非常真实。最后跟大女儿芳仪打起来,也是积压了很多情绪的爆发。爸爸听到大女儿芳仪对妈妈说话不礼貌,就打她。当父母的权威受到孩子挑战的时候,是不是只能用暴力去“镇压”?最后和解的时候,芳仪问妈妈:“能不能帮我掏耳朵?”这个东方式的和解方式和美国式的拥抱和解不同,但是却非常打动人。在讨论的时候,小组内有老师分享了妈妈帮自己掏耳朵的童年回忆,和电影中的剧情的相通点都是那带着温情的画面。挖耳朵暗示自己要打开身体,完全信任对方,既是一种爱,又是一种暴力入侵。
b) 与之相应的是体罚台湾从99年体罚率开始下降,但是在2003年还有体罚,到2007年才立法禁止的。但是电影中所有家长都是支持体罚的,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爱的表现。我希望你成才,所以才会体罚你。所以这些情绪的沟通,不是语言上,而是通过身体接触,有时候是暴力,有时候带着信任完成的。
4. 青少年与父母的相处:
a) 青少年的叛逆:我们作为成年人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只有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的无助和无奈,在挣脱被保护,寻求自我的阶段,是不是值得更多的包容?
b) 华裔二代与移民一代父母之间的相处:是因为青春期的叛逆吗?还是文化之间的不同?华裔的身份认同如何理解?
c) 育儿反思: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没有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那孩子觉得得到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的,在失去的时候,就不能明白不是被父母夺去,而是不得不失去。
5. 结局芳仪去马场的隐喻:试着去找到心中的白马,可是白马不听她的话。芳仪在台湾的生活很不顺心,想要回到美国的美好,可是当她心目中“美国的美好”站在她面前,她认识到现实是残酷的,即使美国的生活再怎么美好,也有不顺利的时候。只是在台湾经历压力的时候,美国的生活被过滤了,只留下美好的泡泡。在台湾的生活虽然不顺心,仿佛不听话的马,但是也有它美好的一面。之前觉得芳仪很多不懂事,但是在这一幕,观众能理解到芳仪的不容易,她不但承担了生活里的压力,还有反向的文化冲击。虽然结局并没有交代癌症的结果,孩子的适应情况,戛然而止了,但是母女关系得到了缓和,就是停在了最好的一个点,是一个抚慰性的结局。
6. 教学可用的点:
a) 芳仪的演讲稿(至亲生病的时候家人可以做什么,童年和成人的时候如何跟家人沟通,如何支持你的家人)
b) 电影中很多委屈和愤怒,但是人物之间缺乏合理的沟通,学生可以帮电影中角色说出他们想说的话
c) 这部电影有导演的自传性质。在现实中,女儿考上了台大中文系,后来来美国念电影系。妈妈还健在,在读书期间妹妹借钱给姐姐拍短片,算是很好的结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补充故事后续发展。
(XRW)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merican_Girl_(2021_film)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7%BE%8E%E5%9C%8B%E5%A5%B3%E5%AD%A9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359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