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
Einstein and Einstein
Einstein and Einstein
2013 China Mandarin / Xi'an Dialect 110 minutes
各位老师们好,上个星期我们小组讨论了曾被禁了几年的电影《狗十三》,讲述片中少女李玩受到家庭精神霸凌,逐渐转变为“乖孩子”的故事。《狗十三》(狗13)从片名开始就暗示了导演对中国家庭权威式教育的不满,片名的13和英文的B的写法相似,而李玩的名字也代表了她在家庭中的地位。
在语言教学方面,由于片中使用了不少西安话,因此在语言课的使用上可能比较局限,但是涉及了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普世议题,非常推荐在文化课或是语言课在介绍或探讨这些相关议题时使用。
这部描写家庭关系的电影揭示了青春期的青少年和长辈之间的冲突,尤其在“绑架式”的亲情中,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没有发自真心地去关心孩子的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在父母带回另一只狗代替原来的爱因斯坦并强迫李玩接受这个谎言来维持家庭的和谐时,李玩非常愤怒,但是当表达愤怒会被批判,被抑制。另一方面“懂事”的堂姐在得到大人的暗示后,马上改口。因此,李玩在父母眼中是个叛逆的孩子,非常自我中心,不懂得体谅别人。但若站在李玩的立场,她也曾尝试自己去关心成人,但是当她觉得自己的世界快要崩塌的时候,她无力去顾及别人,所以开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李玩与父亲的几次冲突带出了李玩从反抗到被迫接受再到妥协,甚至最后世故的迎合成人世界的规则的转变。电影一开始父亲在老师的办公室以“成人”的规则解决老师的刁难,事后企图以金钱缓和父女间的冲突。李玩在每次冲突后都对周遭的大人妥协;她实现了父亲的期待(保送上重点高中),但是父亲仍然在每一阶段都干预李玩的选择和生活,并以同样的方法企图粉饰太平。丢了狗以后,父母先是买东西让她开心,之后再狗找不回来时,又买了一只同样品种的狗强迫李玩接受。但李玩并不是一味的反抗,在弟弟的周岁生日会上,李玩配合演出,却没有人注意到她的感受。所以当她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会被压制;当她隐藏自己的感受,会被遗忘。
最后,李玩吃狗肉那一幕戏剧化地呈现出她自己选择要长大的心境转变;看到爱因斯坦担心被认出,因为她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和爱因斯坦初见时候的她,她不喜欢那个状态的自己。小孩被强迫要长大,这种阵痛需要自己经历,别人只能旁观,不能帮助。
我们的小组成员对这部片都有很深的感触,对片中父母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也理解李玩的叛逆并重新看待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而李玩经历的残酷青春也让我们回头看了我们的成长,反思自己与父母亲的关系。最后,我们小组下了一个结论: 我们的未来之所以有希望,是因为每一代年轻人都盲目听从长辈的话。李玩父亲的领导引用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是两千年前的话,如果那时候就已经把时间的问题说尽了那再也不会有进步。所以通过冲突和碰撞,才看到进步的希望。(CHW)
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电影中,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李玩为狗取名“爱因斯坦”,暗潮涌动的青春因“爱因斯坦”意外走失,开启了它汹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 豆瓣電影
A 13-year-old girl deals with the issues brought about by her family's high-priced son.
2013 China Trai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