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
To Live
To Live
1994 China Mandarin 132 minutes
昨天晚上我们小组讨论了电影《活着》。我们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贯穿剧情始终的皮影箱的意义。由于小说版里没有出现皮影戏,我们觉得电影里加了皮影可能有以下两种可能性,一是融入张艺谋所熟悉的陕西地方民俗来把抽象的中国农民生活地方化具象化。二是皮影戏暗喻以福贵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在一次次政治风暴中受人操控,身不由己。
2)剧中人名的意义。我们讨论了中国人对于取名的重视,从“福贵”到“不赌”,再到“馒头”所寄寓的美好期许。
3)电影里出现的不同话语体系。我们注意到毛时代的政治话语与日常话语有着明显的分割。为了能生存下去,剧中人物在公共场合和私底下能自如地切换两套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有组员认为文革时代的政治话语与宗教,甚至邪教组织所使用的煽动性洗脑式语词类似,也有的组员认为今日中国也存在着两种不同话语体系的分割,比如说CCTV新闻和人民日报的语词就跟中国老百姓日常使用的语词截然不同。
4)我们还讨论了小说和电影的差异。比如小说里强调的老牛和羊等象征逆来顺受国民性的动物意向并没有出现在电影里。再比如电影相对小说给观众们留下了一丝活着的希望。小说里家珍、二喜、苦根相继去世,只留下了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而电影里这些人物都还活着。
5)教学实践。组员们认为可以先让学生们自己去看英文的wiki上关于中国现代史的介绍,再让学生看这部电影,要不然学生可能很难看懂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欢迎其它组员补充,也欢迎使用过这部电影教学的老师来发表看法!谢谢! (JJC)
你们的讨论非常精彩,请问这一班的学生是什么程度?几年级? (AW)
王老师,我们小组里的老师们都教不同的年级,我的话今年是在用英文教的中国文学课上给学生看《活着》的小说和电影。 (JJC)
谢谢说明。这个班上有没有没学过中文的学生?他们能参与关于电影中语言的讨论吗? (AW)
我们班其实只从文学的角度讨论,因为毕竟是文学课,看的小说也是英文翻译版,可能同组的其他老师能更好地回答你的问题。 (JJC)
××××××××××××××××××××××××××××××××××××××××××××××××××××××××××××××××
王卓异老师线上讲座的资讯和心得分享 (2018年1月12日)
汉密尔顿学院(Hamilton College) 的王卓异教授为我们做第一个线上讲座。(日期:2018/1/14,时间:东岸时间晚上9点)
讲座题目:电影语言分析方法简介--以《活着》(1994)为例
An Introduction to film language: the analysis of To Live (1994) as an example
内容简介:张艺谋1994年执导的《活着》是有关中国的语言、文化和电影课程上常用的作品之一。本次webinar将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电影语言的细读(close reading),扼要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电影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的新形式主义(Neo-Formalism)分析方法,并与老师们讨论在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将语言训练、文化介绍与分析批判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感謝王老師今晚精彩的分享,也感謝各位老師的參與。
王老師今天提到有關電影研究導論的書目如下:
David Bordwell 与 Kristin Thomp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2016, 11th edition)
Louis Giannetti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Understanding Movies
The Film Experience: An Introduction Timothy Corriga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Patricia White (Swarthmore College)
願意下次分享的老師也請跟我聯繫。
雅芬
大家好,我是賓州州立大學的王炳勻(Ben Pin-Yun Wang)。我本身是應用語言學專業的,對電影研究了解極為有限,這學期第一次開設高年級的電影語言課。星期天參加了陳老師組織,王卓異老師主講的線上講座受益匪淺。以下是我講座后關於電影語言分析於語言課上應用的一點點粗淺想法:
一、 “敘事”中“故事”和“情節”的區分,對於我們設計語言活動很有幫助。相信很多老師皆已嘗試過讓學生根據已知、確定的”情節”進而”腦補”出尚不確定、具擴展性的”故事”。比如說,看完”活著”後,讓學生寫出自己想像的春生以及鎮長的結局,藉由這種開放性的練習,讓學生不僅僅是被動了解導演想傳達的訊息,也能以觀眾的角度主動參與意義的構建。
二、 王老師提及對於場面調度、攝影、剪輯、聲音的分析,對於我們老師設計提問,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極有幫助。以剪輯為例,鳳霞結婚片段中的交叉剪輯可以啟發我們問學生為何福貴和家珍不需要也沒有到外頭與大家一塊兒唱歌;鳳霞相親後半段部分的剪輯,我們可以問學生他們本來預期二喜到福貴家會發生什麼事,是否與電影呈現的相同等等。
三、 對電影語言的細讀可以幫助老師在電影課中對於母題(motif)(或其他議題)的討論可以深入許多。比方說,與學生討論皮影及其箱子的象徵意義或討論毛澤東畫像的意義時,若能將攝影的角度以及場面調度的色彩運用考慮進來,便可訓練學生找出更多的例子支持自己的論點,使自己的表達更有深度、組織性。
以上說得不足的地方請各位老師前輩多多給與指教、建議或補充。再次感謝王老師與陳老師!
《活著》(英文:To Live),1994年中國大陸電影,是一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領銜主演的電影。此片獲得1994年第47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和最佳男演員獎。…… 維基百科 豆瓣電影
To Live, also titled Lifetimes in some English versions, is a Chinese film directed by Zhang Yimou in 1994, starring Ge You, Gong Li, and produced by the Shanghai Film Studio and ERA International. It is based on the novel of the same name by Yu Hua. Having achieved international success with his previous films (Ju Dou and Raise the Red Lantern), director Zhang Yimou's To Live came with high expectations. It is the first Chinese film that had its foreign distribution rights pre-sold. The film was banned in mainland China by the Chines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due to its critical portrayal of various policies and campaigns of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 To Live was screened at the 1994 New York Film Festival before eventually receiving a limited rel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 on November 18, 1994.... Wikipedia
1994 China Trai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