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
Our Time Will Come
Our Time Will Come
2017 Hong Kong/China/Japan Mandarin / Cantonese / Japanese 133 minutes
我們小組上週討論了許鞍華2017年的電影『明月幾時有』,這部電影根據史實, 以東江縱隊營救日據時代散居香港的文化人事件為敘事主線,講述以香港傳奇女性「方姑」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1940年亂世中的香港展開生死救援的故事。這部電影初看讓人感覺緩慢鬆散,細節有點散亂,似乎沒有明顯的故事主線或高潮,也沒有複雜戲劇性轉折的情節,但是也正是這種平實沉穩敘述小市民在戰爭緊張恐怖的氣氛下的真實生活,反而更真實更能引起共鳴與深省。我們推薦這部電影運用在教學上。因為電影牽涉的主題繁複,因此建議老師們在使用時可以斟酌時間以及教學重點,來選取片段以及討論的相關議題:
(1)歷史背景:抗日期間香港一般人民的生活和政治意識少為人注意。可以藉此電影介紹這一段歷史或讓學生自行找資料在課堂上分享討論。(電影前半個小時)
(2) 語言文學:片中用了蘇軾的『水調歌頭』(和一小段『念奴嬌』)和茅盾的『黃昏』及文學作品討論平行貫穿整部電影,可以藉此介紹宋詞與現代詩以及當時的文人。
蘇軾的作品:日軍大佐與特工李錦榮之間的文學欣賞和討論(00:41:30 - 00:46:00),5分鐘的時間,可以看出大佐對中國文化文學的崇拜讚賞與了解,但也藉此展現他的驕傲與自負,處處想以此打壓李所代表的中國文化與人民。可以比較蘇軾的『明月幾時有』對兄弟和親人思念的情懷,大佐的『明月幾時有』對中國文學以及和中國人建立友情的憧憬和幻想。
茅盾的『黃昏』:這首詩出現了兩次,一次是方姑在她一直崇敬的偶像茅盾面前忍不住歡愉地朗誦出這首詩(00:16:35),再一次是方姑無法救出被日軍逮捕的母親,傷痛之下對著小小天窗,心中朗誦片段((01:54:00)。同一首詩,同一種聲音,在不同的情景和心境下,讀來令人有不同的感受與詮釋。可以和學生討論他們如何解讀同一首詩,或是如何用不同的朗讀方式來表達不同的心境。
也可將水調歌頭的詞,聯繫方姑讀的『黃昏』,討論人生的悲歡離合以及面對的態度(可以引導學生描述細節,比如背誦時的語氣、表情、與居住環境的對比)
口音:電影的背景在香港,香港當地人,被營救的文化人和參與抗日的人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因此劇中人的口音也各不相同。
(3) 文化:(1:03:00)劇中有一段婚宴場面,雖然在亂世,但是『該結婚的還是該結婚』,親友們還是努力張羅,以傳統方式辦婚事。片中可見或提到『灑米』、『餵金雞』、『三書六禮』、『媒婆』等等婚嫁細節。可以和學生討論中西文化婚宴的不同。
婚宴因己方反攻轟炸現場而結束。雖不是日方的轟炸,但戰爭期間辛苦籌辦的婚宴還是毀了,小市民只能無言無奈面對。
(4)人物的刻畫:主要人物有方姑,劉黑仔,方母,李錦榮。片中性格描寫較多著墨的是方姑的母親(葉德嫻飾演),從開始的精於算計貪婪,苛刻膽小到後來的勇敢犧牲,變化相當大。片中有很多細節可追踪如此的變化,這些變化有些是我們藉由細節慢慢了解方母複雜的性格,有些卻是大時代亂世之下,升斗市民都有可能面對的命運的偶然(比如她被日軍逮捕)。
片中另一個變化較大的人物是鄭家彬,一個小時候意氣風發參與抗日行動,現今謙卑寡言最後落寞地開著計程車消失在香港街頭的小市民。這部電影由他開始,也由他結束,串聯著1940年代到現在的香港。
可以截取有關方母的片段,讓學生看完後描述這個人的性格;也可以讓學生看完整部電影,讓學生自己選出片段來介紹片中的人物。
一般戰爭史實片,總可找出『英雄』人物,可以讓學生選出他們覺得片中的英雄,討論他們具備了哪些特質,也可以互相比較。
(5)我們也討論了大佐和李錦榮,松子和英文老師張詠賢之間的友誼關係,在戰爭期間,佔領和被佔領兩方的個人,能夠超越國家民族意識而建立真正的友誼嗎?透過文化溝通,文學知音,和生活細節的共享,可行嗎?還是這只是一種幻想嗎?(電影最後李和張都被日人殺害……)
還有很多細節和議題,歡迎老師們補充,一起分享觀點。謝謝! (SC)
素宜老师,您的总结已经非常详实了!我特别欣赏您分享教学那一块,受益良多!(JJC)
晶晶老師,麻煩補充電影敘事結構和本片在主旋律電影中反高潮的方式,及片中人物命運中的必然和偶然…… (SC)
谢谢素宜老师布置的作业~这部电影在一众主旋律电影中反高潮的叙事模式显得尤为突出。一般的主旋律电影会遵循一个明显的“起始--对抗--低谷--高潮--胜利”的叙事模式,而这部电影全片缺少一个明显的高潮桥段。而且似乎许鞍华导演是有意为之,一手策划了这场“相对沉闷的球赛,虽偶有精彩的抢断过人(比如刘黑仔几次灵光闪现的巷战),却缺少真实意义上的精彩进球镜头(类似东江纵队酣畅淋漓地大规模消灭日本侵略者的镜头)。”正如素宜老师文中提到的那样,甚至连郑家彬这个抗日小英雄,在今日香港也已泯然众人矣。这也让这部电影在一众主旋律电影中显得尤为特殊。究其原因,有许鞍华作为香港女性导演,且其母为日籍的特殊身份原因,也可能有许导对线性渐进式史观的不认同,这就涉及到片中一个重要情节,“方母运送情报遭搜身被捕”这一情节,正如方母所言,日军之前没有搜过身,所以她很有把握过关,不料刚好遭遇几个印度巡守因为贪过路财而搜身,方母的被捕其实从一方面验证了历史是由偶然性和必然性交叉构成的,这也从某种意义上否定了线性的渐进式史观的绝对正确性。这种在主旋律电影中对传统革命历史观的隐晦重塑,恰恰是该片最大的贡献。 (JJC)
謝謝素宜老師的精彩總結。關於素宜老師在第五點中提出的問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想法。我覺得,雖然大佐自稱跟李錦榮建立了友誼關係,松子和張詠賢表現得也好像是閨蜜,但是其實他們之間並不是真正的友誼關係。在真正的友誼關係中,雙方應該都是很放鬆的,但是李錦榮和張詠賢分別與大佐和松子相處的時候,看起來都是很緊繃的(驚弓之鳥?),有時候甚至是很被動的(李錦榮被限時作詩,張詠賢被拉進房間欣賞松子的新衣)。大佐和松子(侵略者)認為的友誼,其實更像是他們“施捨”給李和張(被侵略者)的恩惠,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大佐對中國文學的喜好)和需求(松子要學英文)而決定哪個中國人可以進入他們的生活圈,這很像古代皇帝選妃。他們不會是真正的朋友,很大一個因素在於雙方的權力地位是不對等的,雙方的生命狀態也不同,而權力地位高者對權力地位低者的安危是不在意的,他們在意的只是自己是否“開心”,這一點從在雙方的關係中扮演“橋樑”地位的中國文學與英文可以看出來,中國文學和英文對大佐和松子而言是“玩物”,但是對李錦榮和張詠賢來說則是護身符。所以最後李錦榮和張詠賢被殺害,應該是必然的。我也認為,友誼有可能跨越國族,但是很難跨越權力地位。 …… 日本的《楢山節考》的小說和電影,可以作為討論方母犧牲的補充材料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5553 (TGH)
感谢素宜老师的精彩总结!我个人感觉本片最精彩的两个镜头都出现在结尾处。第一个镜头是抗战时的方姑与黑仔告别,她目送黑仔远离的主观镜头向左横摇,观众接下来看到的是高楼林立的今日香港。在一般的主旋律电影中,这一类今昔景观的对照往往被用来装点胜利的大团圆结尾,凸显宏大叙事的正当性。然而正如我们这次在小组中讨论过的,许鞍华的这部电影带有她个人的鲜明特色,与宏大叙事既不冲突却又保持着留有余地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在接下来的第二个镜头中有集中的体现:梁家辉饰演的抗战老兵郑家彬和众人告别,开起他赖以谋生的出租汽车消失在香港的楼群中。他体态佝偻、神色匆忙中带有委顿,显然是活在紧绷的生活压力下,不复当年抗战小鬼意气风发的神采。历史主旋律叙事的高潮与个体际遇的跌宕起伏由此在反差中并峙,后者并没有被前者吞没,而是与其一起站在前台,共享主角地位。 (ZYW)
"与宏大叙事既不冲突却又保持着留有余地的距离感", “历史主旋律叙事的高潮与个体际遇的跌宕起伏由此在反差中并峙,后者并没有被前者吞没,而是与其一起站在前台,共享主角地位。”说得好棒!听起来像这个电影有一天在乌有国得奖了,乌有组委会的颁奖词就得这么说。🙂 (JJC)
我再補充兩個小點,教學討論時可以用:
1)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介紹這句話的意義之後,可以先觀看表姐婚禮那段,喜氣洋洋的婚禮在飛機的轟炸聲中戛然而止。然後請學生找出哪些情節和台詞表達了這一概念(比如方姑離開家時對媽媽說的話)
2) 小義和大義—重點可以放在解析方姑救母那一段,請學生補足其內心台詞,表達方姑心中從糾結痛苦到平靜訣別。可以聯繫著名的“電車悖論”,討論應該救誰的“道德”原則。 (XRW)
谢谢素宜老师详尽的总结和小组老师们的补充!正如卓异老师所提到的,从《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到《明月几时有》,许鞍华电影最鲜明也最动人之处在于她对香港市井生活细腻而饱含情感的刻画。有别于其他宏大叙事的主旋律电影,《明月几时有》中有关动荡乱世中普通人的市井生活细节有诸多呈现,比如婚礼中的姨婆们为礼数争论、方姑母女为换来的肉罐头欣喜、刘黑仔去动员方姑时用农家自己做的眉豆茶稞“收买”她等等,这些看似零散琐碎的细节,却自有一种真实动人的张力,是裹挟在历史跌宕起伏里的普罗大的尊严和生命力。在这里分享一篇豆瓣文章,叫《饭桌上的许鞍华》https://www.douban.com/note/667259615/ (LYC)
《明月几时有》(英语:Our Time Will Come)是博纳影业出品、许鞍华执导的一部香港歷史剧情片,由周迅、彭于晏、霍建华、叶德娴、郭涛、蒋雯丽主演,2017年7月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2017年7月6日在香港上映、2017年7月7日在臺灣上映。…… 維基百科 豆瓣電影
Our Time Will Come (Chinese: 明月幾時有) is a 2017 war film directed by Ann Hui, starring Zhou Xun, Eddie Peng and Wallace Huo.[2][3][4] It revolves around the resistance movement during Japan’s occupation of Hong Kong. The film opened in China on July 1, 2017 to commemorate and to coincide with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handover of Hong Kong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to China. It was released in Hong Kong on July 6, an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on July 7. ... Wikipedia
2017 Hong Kong/China Trai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