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花怒放
Breakup Buddies
Breakup Buddies
2014 China Mandarin, Taiwanese, English 116 minutes
昨晚我们小组讨论了宁浩执导的电影《心花路放》(2014)。本片是一部公路电影,以两段旅行为主要线索,串起两位男主角(耿浩(黄渤)、郝义(徐峥))与性格、价值观、追求与际遇各异的五位女性(康小雨(袁泉)、“阿凡达女郎”(陶慧)、周丽娟(周冬雨)、思晴(张俪)、莎莎(马苏))的故事。我们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适用性:本片在娱乐喜剧外衣下包含较有深度的人生和社会议题,且与年轻人的情感与文化密切相关,可能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兴趣,比较适用于讨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尤其是青年文化的课堂。在语言方面,本片语料生动真实,并包含不少双关、谐谑的语言技巧。电影由相对独立的篇章组构而成,也便于截取片段,进行有深度的语言学习和训练。不过,与很多青春片相似,这部电影有比较多的性暗示及粗口,对课堂环境和学生的成熟度要求较高。
2)相关概念:小组讨论了本片涉及的一系列活跃于当代中文里的概念,包括“小三”、”剩女”、loser(片中既在中文对白中夹带了英文原词,也使用了中文的对应词”屌丝”)、婚恋交友、文艺(青年)、山寨、杀马特、非主流等等。我们发现从这些概念出发,可以在教学里引申出比较丰富的有关阶级分化、性别不平等、跨国文化碰撞与本土文化多元冲突等议题的讨论。引导这样的讨论要求老师对当今中国的青年文化事先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3)影片的技法和主旨:在关于影片的技法和主旨的讨论中,我们发现本片有着很巧妙的 “俗套”与“解套”的层叠结构。从整体叙事结构看,电影在绝大部分时间中都引导观众以常见的平行剪辑结构理解两段旅行的时间和逻辑关系;直到最终出现反转,“俗套”被解构,观众才会发现习以为常的思路的误导与局限。与此相应,在更具体的叙事推进上,本片也总是先迎合社会主流的思维习惯,引导观众以自己习惯的刻板印象去理解每个人物的性别角色、社会地位与人生状态,然后再以戏谑的方式进行颠覆,显露这些刻板印象的虚妄和荒诞。不过,影片自身是否完全超越了这些刻板印象,尤其是性别的刻板印象,其实也是值得讨论的疑问。关于这一主旨的教学,应该有助于培养学生超越习以为常的文化思维框架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能力。
4)关于导演:我们讨论了导演宁浩的背景和风格。除了《心花路放》以外,他的作品中比较出色的包括《绿草地》、《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和《无人区》等。宁浩娴熟的叙事技巧和对黑色幽默的出色掌控在华语导演中独具一格。在语言文化课上使用他的作品有助于让学生对中国的电影和文化形成更多元的认识。
小组的讨论内容很丰富,以上的简单总结难免挂一漏万,期待看到其他小组成员的补充! (ZYW)
《心花路放》(英文:Breakup Buddies),是宁浩导演、黄渤和徐铮主演的一部公路喜剧电影。中国大陆于2014年9月30日上映。 維基百科 豆瓣電影
Breakup Buddies is a 2014 Chinese romantic comedy and road film, directed by Ning Hao.[2][3] It stars Huang Bo and Xu Zheng as buddies on a wild 3,000-kilometre cross-country journey from Beijing to Dali City (via Zhangjiajie). Wikipedia
2014 China Trai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