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
Better Days
Better Days
2019 China Mandarin 135 minutes
各位老师们好!本小组近日讨论了根据玖月晞小说改编,由曾国祥导演执导的电影《少年的你》(2019)。这部电影以某高考复读班为背景,讲述了因校园霸凌而相识相知的两个少年,如何相互守护,最终从懵懂少年变为成年人的故事。我们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内容包括剧透,还未看过电影的老师请谨慎进入):
1. 校园霸凌
不少组员都表示霸凌的主题使这部电影基调比较灰暗,前半部分也让人感到压抑。电影展现出校园霸凌对班级、学校、甚至社会的影响。主要可以分成下面几类代表人群
a. 受害者
小组组员热烈讨论了什么样的人会不幸被选为受害者的问题。从表象上看来,受害者好像是随机的,但其实深究起来,却可以看出一些共性。电影中并未交代第一个受害者胡小蝶被选中成为受害者的原因,也并未详细呈现其遭受霸凌的过程。可是从电影的一些片段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她最终选择自杀前,已经遭受了多次不同形式的霸凌。我们无法得知她是否试图反抗过,但是电影中的其他人,包括同学、家长、或者老师,对她提供过任何帮助,这些人中也包括陈念。陈念因为在小蝶跳楼后将衣服盖在了她的尸体上,继而被警察调查问询。因为惧怕陈念向警察透露原因,魏莱决定向陈念示好,被拒后更是又怕又恼,随即认定了陈念为新一轮的霸凌对象。正如很多其他的受害者一样,陈念在霸凌的初始阶段也选择了隐忍。这更助长了施暴者的信心,使其变本加厉地不断加剧霸凌的程度。
b. 施暴者:以魏莱为首的三个女高中生,表面上看似品学兼优,充满爱心,实际
上却一次次以行动展现出无知与无情。组员们讨论了施暴者选择霸凌的一些可能及背后的原因。高考及其所带来的巨大的学习压力可能使这些学生要选择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然而家庭教育的缺失,亦或是来自原生家庭中的暴力及压力,才是催发产生这种极端方式的主要诱因。从电影中警察去魏莱家中采访父母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家长看起来知书达理,但是却将女儿的错误归结于孩子的年龄,并且还将矛头转向了班主任,给学校施加压力。这种漠视孩子心理健康,对孩子简单粗暴的“保护”反而才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因此,虽然魏莱是施暴者,但也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受害者。这些貌似关心孩子的父母,实际上并未真正帮助孩子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而这正是孩子最需要帮助和渴望父母给予的。在影片后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到,魏莱在试图和陈念保证,销毁视频,付钱给她的时候,说到自己的父亲已经一个月没有和她说过话了,她不能再留级、不能再复读。这也是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几次我们可以看到施暴者的恐惧中的一次。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另外一位施暴者身上。罗婷性格暴躁,为人暴力,但是这在她父亲的身上都有迹可循。在她父亲得知女儿被禁止来学校上课后,在老师面前即对女儿拳打脚踢,口出恶言,其实与魏莱父亲对女儿的冷暴力并无本质上的不同。让人唏嘘的是,即使在影片的最后,魏莱甚至都没能用自己的死亡换来父母的关心。父亲草草看了一眼之后即愤怒离去,而母亲也随即跟着父亲离开。这不仅表明在这个看似完美的家庭组合中,不仅缺失对孩子的教育,也缺失对孩子真正的关爱。而魏莱所做的,可能正是想通过一系列极端出轨的行为来换取关注。最后一位施暴者徐渺的动机与前两位不同。电影中提及的“懦弱”代表了她的个性。因为懦弱惧怕被欺负而选择参与霸凌来自保,又在群体的施暴活动中感到开心。但是,她在陈念藏身于垃圾桶,手机铃响时又选择佯装不知,体现中心中未泯灭的一丝良知。她更像是我们在下面看到的沉默大众中的一个。
c. 沉默的大众:
组员们讨论到比起施暴者,在现实中其实杀伤力最强的还是沉默的大众。这种“不看、不听、不作为”的态度在鼓励施暴者行为的同时,更是伤害或压倒受害者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在现实中,也正是这群人中的一部分会开始围观起哄,并最终加入施暴者的行列。在电影中,当胡小蝶受到霸凌的时候,全校的同学,包括陈念都选择了沉默。当她跳楼自杀的时候,甚至还有同学会拍照传阅。而当陈念成为新的受害者后,其他的同学也依旧采取了一样的态度。当陈念母亲欠债的海报被发现后,大众更是肆无忌惮地当面取笑。可以说,大众冷漠、甚至带有看热闹的纵容态度才是使校园霸凌从施暴者的个别行为合法化、合理化的最终原因,也正是“受害者”有罪论产生的背景。在这种逻辑下,当魏莱说出“胡小蝶成绩不好,死了以后她妈来学校闹一闹,能赔个几十万,她要多少年才能赚这么多钱”的时候,似乎也就很合理了。而成绩好的陈念,也因为母亲欠债、“假装柔弱,勾引男人”而活该被欺负。在这些选择沉默的人中,只要有其他受害者存在,他们就是安全的看客,甚至还可以参与其中,发泄自己的压力与不满,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
d. 老师、警察及其他权力持有者
虽然老师和警察都拥有着似乎可以保护受害者的权力,但是校园霸凌的无处不在,其所具有的隐蔽性,其他人的沉默与受害者出于种种原因的隐忍,都使得这些权力持有者显得有心无力。另外,在真实的校园霸凌案中,原因往往也更为复杂。此外,在电影的前半段中,由于监护人的缺席,老师和警察对陈念的保护最终都只是流于形式,当权力持有者未能在危急时刻提供帮助时,使得弱者只能依靠被权力持有者所不屑的“小混混”求得保护时,这些“早点回家学习”之类的叮嘱就更像是毫无意义、自我安慰的话语了。
2. 长大的意义
在电影中有几次借不同人之口提到了“长大”。比如警官说的,“长大就像跳水,闭上眼睛什么都别想, 往河里跳,河里有石头,有沙子,有蚌壳。但我们都是这么长大的。” “人长大了才学会同情, 只是不好的你都忘了。“陈念母亲说的“长大唯一的好处就是记性变差了,一些烦心的事就都不记得了。”以及陈念喊出的“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如何变成大人。”这一呼应电影片名的哈姆雷特式问题的答案,似乎因为每个人的际遇都会有所不同。但是,有些人还来不及回答这个问题就已经匆匆离开了。剩下的需要认真思考这一问题的人,都要在告别少年时代以后才能给出自己的答案。但是,勇气和学会有选择的遗忘似乎都是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究竟需要遗忘的是什么?长大的过程中为什么又要闭着眼睛?这些都是可以请学生发挥分享的讨论问题。
3. 电影的主题
另外,小组成员也提到,这部电影的主题似乎有些模糊。因为电影中主要反映了校园霸凌,因此用了大量的篇幅呈现复读生备战高考的紧张压抑,但是似乎有些过于浓墨重彩,偏离主题?另外,小北与陈念之间的感情产生动机或许需要进一步的铺垫才更顺理成章,小北之所以愿意为陈念付出一切,难道仅因他们背景相同,惺惺相惜吗?虽然有爱慕的成分,也有“少年”的冲动和义气,但是似乎也略有牵强。最后,警官对两人的分别讯问,在默契、信赖的考验中,陈念与小北针对霸凌事件的质问也显得有些过于刻意。所以有的小组成员也认为,虽然演员的演技为电影增色不少,可是电影的主题显得有些模糊不清,不知是反映校园霸凌的社会议题,还是青春热血的爱情片,抑或是与警察展开智商博弈的刑侦片。
4. 是否适用于教学?
对于这一问题,小组成员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小组成员表示不会在教学中使用此片,尤其是在中学。原因包括电影主题与日常教学主题差距太大,不好带入与衔接。还有就是电影话题过于敏感,恐怕在教学中使用本片会对有过类似遭遇的学生造成二次伤害。不过,另外一些小组成员则认为,该片对高考进行了较为详实的展现,可以使学生真切地体会中国教育制度下的学生的生活与心理状态。另外,正是由于话题的高敏感性极现实性,才可以更好地与中美发生的校园霸凌、学校及家庭教育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对这些话题进行讨论。另外,老师还可以请学生从选择沉默的大多数人的角度,或者出于懦弱恐惧而选择成为霸凌者的徐渺的角度来复述电影的故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此外,电影中关于“长大”的讨论,也是可以构思活动,引起学生共鸣的好话题。
以上时我们电影讨论的总结,在此供各位老师参考。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不吝指教! (DXY)
陈念(周冬雨 饰)是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同校女生胡晓蝶(张艺凡 饰)的跳楼自杀让她的生活陷入了困顿之中。胡晓蝶死后,陈念遭到了以魏莱(周也 饰)为首的三人组的霸凌,魏莱虽然表面上看来是乖巧的优等生,实际上却心思毒辣,胡晓蝶的死和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次偶然中,陈念邂逅了名为小北(易烊千玺 饰)的小混混,随着时间的推移,心心相惜的两人之间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小北答应陈念在暗中保护她免受魏莱的欺凌,没想到这一决定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负责调查胡晓蝶死因的警官郑易(尹昉 饰)隐隐察觉到校园里的古怪气氛,可他的调查却屡屡遭到校方的阻挠。 豆瓣電影
2019 China Trai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