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小趙
A Young Patriot
A Young Patriot
2015 China Mandarin 106 minutes
Theme:Military, History, Religion & Faith
《少年小赵》讨论总结:
电影小组最近讨论了杜海滨执导的纪录片《少年·小赵》。该纪录片于2015年4月1日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映,记录了一位爱国青年小赵从高中到大学二年级这四年间感情及思想的变化。导演杜海滨最初想要拍摄一部“90后爱国主义”的片子,不仅计划拍中国年轻一辈,还有海外华人、外国人……“他期待看到当下年轻人对国家、对爱国最真实的想法。为了更客观,4年间,杜海滨奔走世界各地拍摄了上百人,几乎涵盖了各个阶层,政治家、大学教授、艺术家、知识分子、留学生…4年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杜海滨最后‘杀’光了所有访谈,只留下了‘能令他回归本质’的小赵。百米长卷化成了清新扇面,小赵一个人的故事折叠起整部影片。杜海滨与小赵在2009年平遥古城的大街上偶遇,当时小赵正率领一群年轻人拉着红色标语进行爱国主义游行。小赵高喊口号,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人物 | 杜海滨访谈 少年小赵:90后的爱国主义》)
影片在香港首映时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许多人感叹在小赵的故事中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这样一部探讨当下中国年轻人对家国社会的情感与思考的纪录片所涵盖的话题同样能引发美国学生的兴趣,该片以真实、细腻的镜头语言,关切而克制的叙事切入“爱国主义”这一宏大的主题,适合用于以内容为导向的中高级中文课程,可以结合“言论自由与爱国”,“民主制度”等话题来进行补充讨论。
预热讨论:“什么是爱国?”
纪录片中多次问到小赵对“爱国”的看法,对“什么是爱国”的探讨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贯穿始终。因此,可以把讨论“爱国”的定义作为切入点在课堂中展开预热讨论,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经历出发讨论“什么是爱国者?”;结合YouTube上街访纽约人对“爱国者”看法的短片让学生比较影片中小赵对于“爱国”的定义和美国人对“爱国者”的定义及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异同等。纪录片中也有许多有趣的细节值得讨论:例如小赵在组织反日爱国游行时偷偷喝了一口可口可乐,然后对导演说:“这个不好,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 又如小赵说起在暑期去当地旅馆打工做门童时对客人的观察,认为彬彬有礼的往往是“外国游客”,而高声大气粗鲁不堪地总是当地的“土豪客人”……这些颇值得玩味的对话背后是裹挟在消费主义浪潮和国家意识形态宣传之间的“小赵”们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的困惑和矛盾。
平行讨论话题1:小赵的三次流泪与他的“当兵梦”
导演杜海滨在访谈中说到:“小赵的爱国并不是流于表面,而是像一根细线深埋在生活的土壤里。”也正因此,镜头下的小赵不是一个漫画式的“爱国主义”符号,而是一个充满真性情,能够引发共鸣的少年。小赵在片中流过三次泪:第一次是在考大学摆宴席上喝大了,他对着镜头表达了对家人的愧疚;第二次是在大学里诗朗诵的排练现场,爱国主义诗篇让他眼眶湿润,他甚至激动地要求其他成员把手搭在一起加油呐喊;第三次老家祖屋被拆迁,他拿着摄影机站在房顶看着挖土机破墙悄悄地抹眼泪。这三次“流泪”串联起小赵四年间经历的各个转折点,他在青春期所遭遇的逼真、细微的变化都被镜头捕捉进去。“三次流泪”也与小赵的“当兵梦”形成一种关照,从一开始一腔热血渴望成为保家卫国的军人,到最后梦想在现实的磨砺中逐渐幻灭,小赵从一个熟背《少年中国说》、目光炯炯的高中生变成一个室友口中的“愤青”,他的思想和人生态度的转变并非一日之间发生,而是在一个个或重大或平常的事件中被重塑:比如高考落榜又复读,参加学生会选举,第一次谈恋爱,去大凉山支教,看着爷爷的祖屋被拆迁等等……在教学中,倘若要让成长在另一种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下的学生真正走进“小赵”,不妨从小赵的“三次流泪”入手,通过叙述和分析这三次流泪的原因和相关经历来理解其背后的情感动机,进而借由小赵这个载体,探讨中国当下正在发生的社会百态,及其对少年小赵的思想所带来的的微妙变化。
平行讨论话题2:“小赵”可以代表90后吗?
看完纪录片,无论是小组的老师还是美国学生都会想要追问的一个问题是:小赵作为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热血青年,能否代表中国当下的90后群体?抑或只是一个特例?对此,“小赵”本人在香港的放映现场曾经回应:“我谁都代表不了,我只代表我自己。”然而,我们还是可以把小赵作为一个现象去反观中国年轻一代的思想和情感。跟随着镜头与小赵一同经历大学生活的点滴,仿佛是从旁观者的视角见证了社会对这个年轻人思想和价值观的重塑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小赵的种种:大学的学生会模仿着成人社会的法则,“小赵”在隐隐感到失落的同时也慢慢内化了“有权和有钱,当然选择有权,因为有权就有钱了”的逻辑;军训教官告诉小赵:“你要入党,接下来就会提干。” 在这些无处不在的社会规训下,每一个千姿百态的少年人,就这样一步步走进约定俗成的“道理”中。少年“小赵”好比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当代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在他的成长与蜕变里,我们看到国家与个人、理想主义和社会现实、坚持与妥协之间的角力,也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总体而言,《少年小赵》是一部值得深入剖析、讨论,也适合用于中高级中文教学的优秀纪录片。
《少年小赵》的教学实践:
电影小组中有老师曾经将这部纪录片用于高年级的跨学科主题讨论课中。在课后任务中,老师要求学生选择纪录片《少年小赵》的一个片段(5分钟以内)跟一个朋友/家人(中文/国文为母语,在中国/香港/台湾出生长大)一起观看,并根据所看内容跟他们讨论1-2个学生自己有兴趣的问题。下面是这位老师从学生的问题中收集到的一些有意思的话题,供老师们一窥美国学生的兴趣点:
1. 为什么小赵那么支持政府,支持共产党?他被中国政府的宣传“洗脑”了吗?
2. 如果你的国家让你失望了,你会怎么办?
3. 对自己的国家留一些怀疑是不是好的事情?
4. “爱国”和“民族主义”到底有什么不同?
5. 中国的年轻人现在还像小赵一样崇拜毛泽东吗?为什么他们还崇拜毛泽东?
6. 如果一个人做了好多有效的事儿,但是也造成很多严重的后果和问题,这些人还值得人们佩服吗?(比如说毛泽东)
7. 能不能给我描述你理想的社会?
此外,附上中英文导演访谈各一篇,可作为纪录片讨论的辅助阅读材料:
1. 《人物 | 杜海滨访谈 少年小赵:90后的爱国主义》http://www.docchina.cn/news/detail/651
2. “A Young Patriot – An Interview with Director Du Haibin” https://fourthreefilm.com/2015/08/a-young-patriot-an-interview-with-du-haibin/
(LYC)
很少人会持续在4年里,把摄像机镜头对着一个平凡的90后少年。镜头里是一个男生从19岁成长到22岁的日常,大多琐屑,或许也没有太出人意料的地方。像无数少年一样,他高考、走出封闭的县城、上大学、恋爱、参加社会实践,经历家庭的变故和亲人的离世,开始男生到男人的蜕变。... 豆瓣電影
Du Haibin's documentary chronicles a university student's difficulties in adapting his zealous nationalist ideals to changing social realities in China.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5 China Trai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