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和來看,除了傳統的單向講授,我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兩大特點:
一是運用小組的互助、合作,以提升學習興趣與成效;
二是設計教學活動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辨、應用,將所學進而深化、活化,成為學生個人的知識結構。
「小組的互助學習」方面,由於採取均等分組的方式,各組成員多來自不同科系背景,透過小組活動往往能激盪出精采的多元創思,例如閩南語讀書音課程的布袋戲劇本期末演示,文院學生擅長劇本的改寫編排、理工學院學生擅長ppt背景影片的製作、管院學生擅長創發吸引觀眾注意的演示方式、社院學生擅長加入社會省思的元素……小組合作成果不僅精采,更重要的是相互交流、學習不一樣的觀看角度、思考方式。我們也藉著分組互評及組內互評的繁複評量方式,成功避免了分工不均的弊病。不過,學生意見回饋表示:最需要克服的困難在於不同科系學生的討論時間很難約好,因此可能造成無法充分討論、練習。
「引導主動學習」方面,我希望將學習的啟動鑰匙回歸到學生自身,教師的角色主要在於指引方向、提供有效方法,因此諸多課程都設計了小組導讀的活動,在安排好的課程架構下,每單元讓學生小組先行閱讀、分析文本,並在課堂上帶領其他同學切入閱讀,教師則是事先指導閱讀、解析的具體方法,適時補充內容與其他意見。透過小組導讀活動,學生不僅自己啟動學習動機,且常常提出令人驚喜的獨到見解,導讀方式也比較靠近學生背景,能有效引發其他學生的共鳴。不過,各組導讀活動確實佔去課程大半的時間,如何在導讀活動外又能充分補足教師的講授內容,這是未來需要再思考調整的部份。
此外,自106學年度開始,我的教學方法中也開始運用在地走踏、蒐集資訊、重新編輯創作等實踐方法,讓學生練習觀察與訪談,將所得資訊或知識,藉由敘事創作,轉化為實用的知能。請參見以下相關教學活動的報導: